首页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十三篇

教学实录 |

时间:

2023-10-31

|

推荐访问

【www.scfaying.com--教学实录】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十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师: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

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

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标注的停顿。(屏幕显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

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显示题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室     具体描述    博学的友人             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04/14 11:21am IP: 61.184.104.83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本来想讨论最后一个问题的(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惜没有时间了,而且在课堂上也没布置这个作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11:23am IP: 61.184.104.83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课虽然上完了,但一定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再继续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11:25am IP: 61.184.104.83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其中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我进行了一些修改,毕竟学生的语言没有那么流畅,不过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11:28am IP: 61.184.104.83

毓君   头衔: 麦田守望者

门派: 星宿派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4775 瑞文币

存款: 27513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四川成都新都

在线: 1194 时 59 分 47 秒

总发贴数: 4378 篇

注册日期: /09/2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初一的"学生,本堂课堂中对于文言词类的活用,使动用法,以及文言句式,可淡化。只要其掌握意思即可。

另外的,细看了再评~~~~~~~~

因为轻取了许多东西,

所以我站在世界尽头描绘羊群们的梦境,和寂寞的今夜一起守望麦田。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11:48am IP: 221.237.54.195

aimin   头衔: 总版主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6738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上海浦东

在线: 84 时 02 分 05 秒

总发贴数: 340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主页 复制 引用 回复

--------------------------------------------------------------------------------

[这个贴子最后由aimin在 2004/04/14 01:25pm 第 2 次编辑]

我的看法--

【篇2】《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教师姓名:miao,评论者aimin)

===================================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

〔〔以上为导入部分,我感觉把握的比较准确,既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又很自然的引出了课文。现在想起来,其实如果作为引入的模仿文,找一篇思想意义更积极一些的或许更好--当然这是高要求了。〕〕

=================================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

〔〔这一部分看来是解题了。只是问题似乎低级了一点,应该预计到学生肯定会注意注释的。其实读书关注注释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遗憾的是:没有通过表扬等手段强化一下。这对于初一的孩子十分重要〕〕

==============================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

〔〔此段甚佳,体现出了老师既注重鼓励,又实事求是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准确性的关注,而且,也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

================================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师: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

==================================

〔〔学生两问,体现了他们的思考。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有点深度的,我感到老师的处理似乎有点草率。特别是第二个问题,老师没有因势利导诱导学生从这种看似矛盾的地方探究文章的主旨,反而按照预设的思路介绍典故,介绍时又有点就事论事,冲淡了学生学习质疑的气氛。可惜!遗憾!〕〕

==================================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败笔!整堂课的败笔!!问题在于:1、初一的学生,连名词动词等常规词性尚且不甚了了,谈“活用”有必要吗?能懂吗?而且我相信书上本来应该有注释,何必画蛇添足?!其实这里根本就不需要出现“活用”“倒装”这些术语,如果你要学生注意这些用法,不妨改为在前面读课文时让学生试着翻译一下即可,唉!……。2、前面学生在思考课文内容,气氛多好,直接引入后面对课文“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或者“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问题,顺畅而又有效,唉,……。遗憾!遗憾!〕〕

=================================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标注的停顿。(屏幕显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

〔〔这一环节要求继续朗读,很好,只是基于上面提到的原因,放在这里有点不顺〕〕

==============================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显示题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这段分析,特别是“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讨论,是整节课精彩的地方,尽管由于前面“横插一杠”多少使这个环节逊色不少,但是总体上说,还是值得肯定的。〕〕

=================================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室     具体描述    博学的友人             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

〔〔这个环节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一种背诵的方法!〕〕

=================================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

〔〔既然是有准备的,所以也说不上怎样〕〕

=============================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

〔〔“托物言志”的分析,给我的感觉是:因为前面忘记讲了,这里匆匆补一下。其实这也是一个败笔!我以为:课上到这个份上,这个问题不提反而更好。如果要提,那么应该有机地组合进上面的分析,特别是“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讨论中,作为手法之一渗入才好。〕〕

================================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

〔〔结尾不错〕〕

================================

总体感觉:只注意了老师“教”的思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读”的思路。课堂气氛还是没能做到“一气呵成”

欢迎到此处交流--

www.being.org.cn/aimin/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1:18pm IP: 218.78.210.50

优昙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710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38 时 52 分 54 秒

总发贴数: 148 篇

注册日期: 2004/03/04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托物言志”的分析,给我的感觉是:因为前面忘记讲了,这里匆匆补一下。其实这也是一个败笔!我以为:课上到这个份上,这个问题不提反而更好。如果要提,那么应该有机地组合进上面的分析,特别是“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讨论中,作为手法之一渗入才好。〕〕

-----正有此想法。放在这里确实突兀了些。

另:感觉过渡不够自然圆润。

教学环节不够清晰。我觉得一堂课很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这节课我做为老师当然是明白的,但学生可能就有些糊涂了。

优点当然是多多了。前aimin老师已评得很详细,准备打印下来好好学习,先谢谢了。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3:09pm IP: 61.136.220.14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其实我原先也没设计词类活用和宾语前置的问题,但是我的指导老师非要我讲,而且还要我讲骈句的问题,不过我最终还是没讲骈句的问题,因为我觉得只要学生读的琅琅上口就可以了,而且作为初中生也没必要掌握这个。他们在参考书上也是可以自己了解了解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5:44pm IP: 61.184.104.83

aimin   头衔: 总版主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6738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上海浦东

在线: 84 时 02 分 05 秒

总发贴数: 340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主页 复制 引用 回复

--------------------------------------------------------------------------------

其实,对于活用、倒装、骈句之类,也并不是一定不能讲,而是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两个原则:

其一是“可接受性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他们可能接受的方式讲。比如,对高中学生,可以出现术语,甚至于给出一段时间专门梳理一下。对于初一学生则不能这样,应该在“解释词语”或者“尝试翻译”时,强调“对译”时的特殊表达方式,不必多讲术语。

其二是“水到渠成原则”。比如骈句,如果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已经熟悉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两个句子的相似性,“猜着背”,当学生有所领悟时,点一下,不也是很有价值的吗?!

欢迎到此处交流--

www.being.org.cn/aimin/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6:00pm IP: 218.79.184.138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确实!不过40分钟的课堂,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正确引导他们把知识点弄透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8:49pm IP: 219.138.67.34

szw699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69 瑞文币

存款: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5 时 20 分 55 秒

总发贴数: 107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只说不好的地方;

1引入不好,似从中心的角度导入较好

2读应贯穿始终,对学生读的指导,生硬不自然。对文体特点的学习也不是水到渠成。

3当学生回答完其他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老师的处理是最失败的。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这里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或从那一句话知道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这句话,。师可在追问;德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字词的可在3步骤中学习。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其他细看再说

【篇3】《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师: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

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

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标注的停顿。(屏幕显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

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显示题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室     具体描述    博学的友人             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篇4】《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中学课本里有许多传统名篇。它们的魅力就在于能让你百读不厌,常教常新。我正是力图从这点出发来教《孔雀东南飞》的。本篇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所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征及多种表现手法,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了解刘、焦婚姻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借助人物对话体察人物性格特征及人性美是教学目标;本篇文言词语不少,特别是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也必须掌握。从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读、感悟是重要手段,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关键。

二、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想象。请同学公布课后作业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

师生共同评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我们知道刘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样的一般面孔,透国她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评:我在这里交代本课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学习诗歌不能离开“读”。只有通过读,我们才能体察到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本节课我就请同学读,读有关刘兰芝言行的语段,来感悟刘兰芝。

评:交代学习方法。

生读“十三能织素”段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 2 : 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生3 : 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刘的聪明颖慧

生4 : 本段还写出了刘的果敢刚强,这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可知道。

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4 : 我是从资料上得知的。(课堂有笑声)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师: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能实事求是,很好。这个问题我来讲。

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无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其二,她们更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而自请“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可以表现她的刚强、果敢。生4的回答是对的,资料是告诉我们答案,但我们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有收获。

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只是最低级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收益。

师:如果从诗歌表现手法上,本段用了

生:赋

师:对,这里是赋,是纵的铺陈。

生5读“新妇谓府吏……久久莫相忘”段

师:本段可看出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6 : 可看出刘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实她首先不可能忘记这段情。

生2 : 可看出刘兰芝的痛苦之情、愤激之情。“人贱物亦鄙”就可看出。

师 : 两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就应这样从诗句中品出人物的内心。

生7:读“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段

师 :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本段的内容。

生1: 严妆

师 :此时此刻的刘为何要“严妆”?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请同学们思考,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生5: 严妆 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3: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讨论综合一下,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下面请同学齐读该段。

学生读书。

师:一个那个时代的女子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思考,同样可以讨论,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议论,发言。

生5: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打扮可说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终,因为她进焦家时一定也是经过精心打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的遇事态度。

生9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也可以说是为焦仲卿。她的打扮体现了她的自尊,是为了知己而扮。

生10:刘兰芝的举动可以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时应有清醒的头脑,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11:刘兰芝的举动告诉我们,涵养对一个人很重要。

师:同学们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悟性很不错。课后可进行练笔。

评:既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能引导他们走出文本,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体现。该步骤正是想体现这种艺术境界。实施中基本达到了目的。

生读“新妇谓府吏……二情同依依”

师:本段中的磐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生12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对爱情的坚贞。

学生读“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

师 :难道该段对刘兰芝的描写也有作用?

生12 : 是的。

师 :如何理解?

生12 : 我想,如果没有作用,那就应当删去。

师 你回答得很对。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12 沉默)

师: 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吗?

生 :当然富有。

师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 :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6 :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为临别前他们曾有誓言。

师: 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

生7: 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 :对,她没有丝毫的贪慕虚荣之意,有的是对仲卿的爱和忠贞,这种爱和忠贞能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评:这步骤实施时有同学被卡了,于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然接受知识,接受感悟。这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常事。

师: 本节课我们共同评析了刘兰芝。从她的身上,我们多少有感悟,有启发。希望同学们课后写一篇随笔。这是第一。第二,《孔雀东南飞》早已搬上了戏剧舞台。能否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话剧的形式改编这篇诗篇。希望同学们尝试一下。

评:之所以布置这样的练习,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

三、教后记:

本篇诗作发表距今已遥远了。对于21世纪的学生,对那个时代发生的许多事自然会不可理喻。婚姻爱情悲剧一直是文学描写的一大主题。通过教学,让学生走进作品,能真正体会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因为学生是有灵气的,他们对作品的人性美、人格美有着相当敏锐细微的感受力。在“重点鉴赏”中,让学生从“新妇起严妆”那段精美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这样做,比单纯欣赏主人公的美更有意义。学生是有悟性的,他们说,兰芝的美是深有内涵的,不仅令人愉悦,也能促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珍视人生。综合能力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能发挥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

常想,语文教学要走出低谷,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的一大途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收益,要达到这个目的,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观念势在必行。或许我的这节课就是一个尝试。

【篇5】《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一、体会湖面的变化

(一)朗读课文。简单说说在不同时间里,湖面有什么变化。

(二)体会湖面的静态。

1.第一自然段哪一句描写了湖面,找出来读一读。

2.这一句把什么比作镜子,它怎么会像一面镜子?

生: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当时没有什么风。

师:能联系天气,体会湖面的平静,好。平的东西很多,比如墙壁、桌面。要像镜子,还得怎样?

生:还要很亮。夕阳照在小湖上,湖面很亮。

师:夕阳照着平静的小湖,湖面水平如镜,多美呀,朗读体会。

(三)体会湖面的动态。

1.从第二自然段找到写湖面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有了这变化,湖面还美吗?

生:(有的说)美;(有的说)不美。

师:美不美,要从词句来体会。看下面的填空;荡起的( )( )的波纹

课文用哪两个词语形容波纹,形容了什么?

生:“一圈圈”、“粼粼”。

生:“一圈圈”形容波纹很多,是一圈套着一圈,很多很多圈。

生:“粼粼”形容波纹很明净。

师:(用双手比划波纹由小到大,从里向外一圈圈荡开的样子)想象,这样荡起的波纹像什么?

生:像开花似的。

师:像开了什么样的花呢?对着上面的填空,把下面的空填上:像盛开的( )( )的大花。

生:“一朵朵”

生:“美丽”

师:把上下两句填空连起来,体会湖面出现了波纹美不美。

生:荡起的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像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大花。

师:多美呀!再看浪花,也通过填空来体会:无数的()跳跃的浪花,像( )的( )花。

先体会浪花的特点,再想象这样的浪花像什么。

生:浪花很亮,闪闪发光。

师:为什么是晶莹闪光的?

生:因为夕阳的柔光给照的。

师:这明亮晶莹的浪花像什么花?

生:宝石花。

生:水晶花。

师:好,把这个句子的空都填上,体会浪花美不美?

生:无数的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像数不清的宝石花。

师:好,“数不清”与“无数”相对,“宝石花”是对“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的生动比喻。现在再考虑,变得不平静的湖面美不美呢?

生:(异口同声)美!

(四)从湖面的变化,认识小湖的美。

平静的湖面美,不平静的湖面也美。如果湖面无变化,总一个样子,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生:就不好看了,让人看烦了。

生:就没有意思了,因为太单调了。

师:怎么单调呢?

生:总是一个样儿,没变化就单调了,不好看了。

师:说得好。缺乏变化就单调,就不吸引人。课文里的小湖,湖面有静有动,富有变化,使小湖显得很美。

二、体会鸬鹚的可爱

(一)湖面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简单说说怎么有关。

(二)观察图画,联系课文,了解鸬鹚的外形特点。

(三)体会鸬鹚捉鱼时的表现。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鸬鹚捉鱼的经过,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鸬鹚捉鱼时表现得怎么样?

生:它很听话,渔人拿竹篙那么一弄它就下去了。

师:渔人怎么一弄,鸬鹚就立即跳入水里了。这里有一根教杆,拿来当作竹篙;这里是讲台桌,把一侧当作船舷。谁愿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生:(表演动作,用教杆在讲台边轻轻擦过。)

师:真正的渔人这一下不仅轻,还怎样?

生:快。

生:熟练。

师:这轻快熟练的一弄,课文叫作一?

生:“一抹”。

师:从鸬鹚对这一抹的反应,不仅看出它听话,还可以看出它对捉鱼怎么样?

生:它特别积极,它都等不及了。它站在船舷上像士兵,在等待命令。渔人一抹,命令来了,它马上就跳到水里。

师:把鸬鹚来捉鱼时的表现和入水的情况联系起来,咱们体会到鸬鹚捉鱼是很积极的。再从它们出水的情况看。把写鸬鹚出水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从它拍翅膀的样子,能想象它要对渔人说什么吗?

生:“主人,我捉到鱼了,给你!”

生:“我捉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鱼!快拿去吧!”

师:你怎么知道它捉的鱼很肥大呢?

生:它的喉囊鼓鼓的。

师:鸬鹚这样主动地帮渔人捉鱼,真称得上是渔人的--

生:好帮手。

生:忠实的朋友。

3.认识鸬鹚的可爱。

师:把鸬鹚捉鱼这部分内容再读一读,说说鸬鹚可爱在哪里。

生:它是渔人捉鱼的好帮手。

生:它把捉的鱼都给了渔人,它很忠诚。

师:这是从鸬鹚对渔人这方面说;再从鸬鹚引起的湖面的变化体会。

生:它一捉鱼,打破了小湖的平静,使小湖有了变化,更美了。

师:好,鸬鹚的活动引起了湖面的变化,给小湖增添了美丽,这是它可爱的又一方面。

三、体会渔人付出的劳动和感情

鸬鹚虽然有潜水捉鱼的本领,但是能这样可爱,又离不开谁呢?

(一)观察图画,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生: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一样,要是没训练好,早乱扑腾了。

师:好,注意透过鸬鹚的表现体会。再从渔人来体会。

生:渔人没有急着捉鱼。他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师:仔细观察图画,体会渔人怎么悠然。

生:他盘腿坐在船尾,挺舒服的。

生:他歪着头,看着平静的湖面,像镜子,还有稻田,一望无垠,他心里很高兴。

生:他美滋滋地抽着烟。

师:“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能这样悠然。

生:“悠然”是自由自在。

生:“悠然”是悠闲自在。

生:鸬鹚给训练好了,很听话,渔人才能这样悠然。

生:他想先别忙,先吸吸烟,待会儿鸬鹚一定能帮我捉好多好多大鱼。

师:这信心来自平时训练鸬鹚下的功夫。平时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时候才能悠然。

(二)从渔人使用鸬鹚捉鱼的行动,双方的配合效果看,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三)从渔人喂鸬鹚的时间、动作,想象他会对鸬鹚说什么,体会渔人对鸬鹚是关心、爱护的,是付出了感情的。

四、总结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师:现在我们来听范读,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生:(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标记)

师:好,我请同学们来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两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对,就是这两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生:读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

三、初读课文

1、关于文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屏幕示:关于文体“铭”)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铭”这种文体有一个特点是押韵,大家找一找文中押韵的字,以及押的是什么韵。(屏幕示:押韵的字及押的什么韵)

生:(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师:下面读押韵的字,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生:(齐读)

2、作家作品简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课题,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

写作背景。

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

生2:还有,“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使。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的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屏幕。(屏幕示:作家作品简介)

生:(齐读)

3、字词名疏通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相互质疑)

生1:“苔痕上阶绿”这句中“上”是什么意思?

生2:这里“上”是动词,长到、蔓到的意思。

生3:“无案牍之形”这句中的“劳”是什么意思?

生4:这里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生5:“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是不是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生6:是的,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师:(质疑中适当引导)(屏幕示:生字注音,解释字词、宾语前置及词类活用)

四、研读课文

师:提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屏幕显示)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水)

2、第一、二与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山——仙

类比 水——龙

陋室——德馨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一般。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生1:诸葛是指诸葛亮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子云指杨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子云是他的字。

生2:文中提到他们,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由于自己品德的高尚,受人尊敬。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

屏幕展示: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这里也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6、“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杨子云自比为君子,所以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引导归纳: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7、这种借他物来表明思想的手法在前面第一单元一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同学们是否记得?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白杨礼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屏幕展示:《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

师:很好,我们为刚才所有回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精彩的回答。

生:(鼓掌)

五、小结课文

师:我们小结刚才所有的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看屏幕。

展示:

六、背诵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看屏幕展示的文字和画面)

师:看屏幕读课文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师: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试背诵

生1:试背

生2:试背

生3:试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背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很高兴。

七、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一下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呢?

八、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文言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不慕荣化、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和对比、引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同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素养。

教学思路不枝不蔓,脉络清晰。依托文本,深层解读作者情怀。超越文本,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着力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陋室不陋,探究陋室不陋,体味作者襟怀,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无论思维、情感还是心智,都得到了发展。

【篇7】《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窗》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王开东

学校:张家港梁丰实验学校

时间:一课时

教师:王开东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高考作文,陕西有个考生写了一首诗歌,在网上炒得很火,同学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容许写诗歌,可她写了;明确规定不少于1000字,可她只写了209字;然而这首诗却被评为满分。她也因此改变了中国考试的历史--把高考作文不容许写诗歌,送进了坟墓。

(学生发出了赞叹声)

师:同学们非常敬佩她的创新精神。确实是这样:创新,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她的这首诗的题目是--《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生:(小声的,多美的名字)

师:可我要问的是:打开窗帘,阳光真的只有一种颜色吗?我以为:在有的人眼里,打开窗帘,他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

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师:很好。下面我们共同走进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一起见证人性的光辉与暗淡!

(师板书:窗)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且同学们在预习时,还要善于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现在,我来把本课的学习重点明确一下:

(师板书:1、概括--情节    2、对比--性格)

师:哪个同学帮我们熟悉一下课文,下面的同学带着思考题的前三题,着重解决第一个学习重点:概括--情节(投影:

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

2、你认为教参对情节的概括,是以哪个人为角度概括的?有何不妥?

3、请从另一个人的角度重新概括,并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

生1:我想把课文读一下

师:有勇气,这不仅是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完了,大家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好!

师:只要你们多读、多练,也一定能读得和她一样好。

师:这篇课文有三个词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是“树阴”的“阴”,不能写成“荫”,前者是名词,后者常用做动词;第二个是“栩栩如生”的“栩”,注意它与“自诩”的“诩”的区别,“自诩”为自夸的意思,所以从“言”旁;第三个是“鸟瞰”和“俯瞰”,谁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异同。

生:(七嘴八舌,“鸟瞰”和“俯瞰”都是“从上往下看”)

师:“鸟瞰”是像鸟一样俯视,那么“鸟一样的俯视”,有何特点呢?

生2:看的范围广

师:好,这就是说“鸟瞰”是“从上往下整体的看”,而“俯瞰”只能表示“从上往下看”。那么,从窗户向外看,怎么说?

生2:用“俯瞰”。

师:好的,读书就要这样“咬文嚼字”。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导读题三分钟。再分组讨论。

生3:我觉得这篇小说写了两个人物。

师:哦,哪两个人物,表述能不能再具体一点?

生3:一个是靠近窗户的人,一个是远离窗户的人。

师:我们把这两个人简称为近窗和远窗的人,好吗?

生3:好的。

师:你觉得教参的概括是从哪个人的角度概括的?

(投影:教参概括 1、两人关系融洽;2、从享受到困扰3、见死不救4、一堵光秃秃的墙)

生3:是从远窗人的角度概括的。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能和我们说说吗?

生3:我是从“从享受到困扰”和“见死不救”看出的,它们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远窗的人。

师:那您能不能据此修改教参的另两条概括呢?

生3:我把第一条(两人关系融洽)修改成“与近窗的人关系融洽”,把最后一条(一堵光秃秃的墙)修改成“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师:同学们,你们说改得好不好?

生:改得好!

师:我觉得改得不是好,而是--很好!

生:(笑)

师:这就是说,只要我们有了科学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挑战权威,就像陕西写诗的那个大胆的考生,这也算是一种创新精神。刚才我们从“远窗的人”的角度,对课文的情节作了概括,那么,现在我们谁能从“近窗的人”的角度概括课文的情节,并分析作者为何不以“近窗的人”角度来行文?

生4:我把它概括为“与远窗的人关系融洽;编造窗外公园的美景;在冷漠中死去”

师:概括得很好。这就是说,在我们概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概括的角度一致,角度一致了,就不会像教参上一样顾此失彼。如果我在“近窗的人”概括中,也加上一条“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你怎么理解我的这种概括?

生4:我觉得老师“这地方的墙”不是真正的墙,而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隔阂,或者是冷漠。

师:你真的很优秀,一下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下面,谁来说说作者不用“近窗的人”角度行文的理由。

生5:我认为作者如果用“近窗的人”角度行文,一开始就失去了悬念,文章就会平铺直叙,不能够跌宕起伏,而“文似看山不喜平”!

师:我注意到了他的一个词--“跌宕起伏”,这个词用得神采飞扬。只有“跌宕起伏”,小小说才充满悬念,而“悬念”正是小小说艺术上的灵魂。刚才我们一起熟悉了小说的情节。俄国高尔基就曾经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现在,我们一道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同学们看导读题4-6小题,先思考,后交流。

(没有同学主动回答)

师:今天是哪一号

生:“3、15”

师“3、15”是消费者维权日,现在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霸占了同学们的话语权,今天我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大胆的维护自己的话语权。

(学生笑)

师:近窗的人死了,医生丝毫没有大惊小怪。我觉得可能是医生见惯了人的生死,所以很平淡,是这样吗?

生6:不是,是因为近窗的人病得很重,医生对他的死早已有了思想准备。

师:哦,病得很重,那么你觉得他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可实际上呢?

生6:他最应该做的是“静养”,而他却不断编造生动、美丽、丰富的公园美景,来减轻病友的疼痛和寂寞。

师: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他的这种精神吗?

生6:可以,比如说“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师:你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让我想起了你们刚刚上的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想起了毛主席对白求恩评价的一段话。近窗的人,也可以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别人’的人。”(师生共同背颂)

师:小小说一般惜墨如金,这篇小小说为何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美景呢?而且在写美景的时候,出现了“照例是……”“有的……有的……”等等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上有何好处?

生7:我认为这样写,更能够突出近窗的人为别人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师:同样是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地方不好,因为花下面有刺;有人说,这地方很好,因为刺上面有花。同样是半杯水,悲观的人说,我只有半杯水了;乐观的人说,我还有半杯水呢!这是为什么?

生8:老师,我明白了。这地方美景的`描写,既是近窗的人安慰别人的话,同时也象征着他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

师:同学们体味确实很深,我们看问题就要这样多角度来看,那么这种栩栩如生的虚构,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好处呢?

生(为难状)

师: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

生9:就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加强了悬念,造成了一种落差。

师:说得好,这就是小小说的第二大特点:先蓄势,然后再陡转。比如有个相声:“口袋里插一只笔,小学;两只笔,初中;三只笔,高中;四只笔,大学;五只笔,--修钢笔的”这种手法就是先蓄势后陡转。文章中先是反复生动细致的描写公园美景,可以看成是蓄势;而最后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自然可以看成是陡转。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小小说的技巧不是目的,表现人物的性格才是它的本意。

师:同学们知道吗?第六题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我本来不敢用,可我突然想到我面对的是梁丰实验中学的学生,我就用了,同学们有信心解决这个难题吗?

生:(满脸喜色,跃跃欲试)有!

师:不靠窗的病人病情为何加重?

生10:他的心事太重了!

师:什么心事,你能说得明白一点吗?

生10:对近窗人的嫉妒,就是说他得了“红眼病”。

师:写他的病因医生不得而知,说明了什么?

生10:他的病因是嫉妒,医生对他的嫉妒不得而知,是因为--

师:如果窗外真的有美景呢?

生10:(恍然大悟)因为窗外本没有美景,所以医生对他的嫉妒不得而知。

师:说得很好,这就是说这里为下文写窗外不是美景,而是堵光秃秃的墙--

生11: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师:由此可见,小小说蓄势之后的陡转,既要出乎意料之外,又要合乎情理之中,如此说来铺垫和伏笔就是显得格外重要了。总的来说:悬念、蓄势和陡转是小小说的几个鲜明的特色。

师:人们都说“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远窗人的见死不救这种行为?

生12:我认为这种行为是他嫉妒心恶性膨胀的结果,反映了他心灵卑劣、自私冷酷;正好与近窗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形成鲜明对比。

师:如此两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对比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让你为他们各选择一种事物比喻他们的心灵,你会选择什么?说说理由。

生13:我选择公园和墙,公园里阳光温暖,玫瑰花香,空气温柔,自然的美景与人文景观和谐一体,正好用来比喻近窗人美丽的心灵;而光秃秃的墙,它阴暗、潮湿、狭窄,也正好可以用来比喻远窗的人心灵的肮脏和卑劣。

师:说得很好,这可能就是作者的原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的巧妙。当然再好的构思,都离不开精彩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尤其是成语的使用,非常有亮色,课后请同学们慢慢品味。现在如果让你用成语来描绘这两个人的品格,你能运用哪些成语?

生14:生近窗的人:舍己为人、高风亮节、胸怀坦荡……

生15:远窗的人,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师:成语可能是难了一点,用词语来表达,怎么样?请你回答一下。

生16:近窗的人无私、关爱、善良、真诚;远窗的人自私、冷酷、残忍、卑劣。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的非常优秀。现在,我们来共同挑战最后一个难题:如果让你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要求有创意,切合主旨,符合人物性格,你有哪些好的想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说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

生17:我想引用顾城的一首诗。

师:顾城的诗,我也很喜欢,你说。

生17:窗外,天空灰暗,大地灰暗,世界灰暗,两个雨点,一个灰暗,一个光亮……”

师:这个结尾,非常别致,对比的色彩很鲜明。

生18:我想平淡一点

师:好,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18:他,无力的躺了下去,窗外,更加安静了……

师:这个结尾很有意思,静中有动,表面的安静恰恰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波动。

生:(下课了,响起了萨克斯乐曲《回家》)

师:从好的方面,谁来说一说。

生19:于是近窗边,又多了一个重症病人,继续为病友们编造窗外的美景……

师:回答得很好,感觉近窗的人使我们的心灵都受到了一次洗礼。人确实就是这样,比如说我,每次听到《回家》这首乐曲,都深有感触。“回家”,我认为它呼唤的不仅是回到我们身体栖息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呼唤我们回归灵魂升华的家园--那就是人类要永远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我也想用顾城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课:

“我要在大地上,

画满窗户。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再一次感谢同学们的精彩配合,谢谢!让我们在《回家》的优美旋律中结束这节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作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

【篇8】《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篇9】《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对岸》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画一幅画。不过这次画画有点儿特别,既不用彩笔,也不用颜料,就用我们的心来画。你可以睁着眼睛,也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

这幅画上有一条河。河上漂着一条船。河边,站着一个孩子.也许是男孩,也许是女孩……你们看到了吗?说说看到的画面。

生:我看见一条长满芦苇的小河,’有一条船,一个孩子凝视着它。

师:芦苇丛、小河、一条船,画面真美。

生:我看到有一个很可爱的孩子站在岸上。

师:岸上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望着小河的那一边。

师: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关于一条河、一条船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条船有点儿特别。是一条渡船。知道渡船的航线吗?(生迟疑)是从哪边航到哪边?

生:是从河的一个对岸到河的另一个对岸。

师:一个对岸。另一个对岸?那你比画一下,一个对岸在哪边,另一个对岸又在哪边?

生:(边比画边说)“一个对岸”是这边,“另一个对岸”是那边。

师:“对岸”,就是针对“这边”说的。想想,你站的“这边”能说“一个对岸”吗?

生:是从河的这边到河的那一边。

师:这么说就准确了。再想想,渡船只是单方向航行的吗?

生:是从河的这边到河的那边,再从河的那边回到河的这边。

师:就是这么渡过来渡过去,渡过去渡过来。这边叫“此岸”,那一边呢?

生(齐):对岸。

师:对,叫“对岸”,也叫“彼岸”。(板书:此岸--彼岸)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对岸”。它的形式也稍稍有点儿特别,看上去既有点儿像散文。又有点儿像--

生(齐):诗歌。

师:我们叫它--散文诗。

师:下面,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首诗有三节,请同学们分节朗读。

这一环节,着力指导学生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好长句中的停顿:“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哀叫。”教师以前一句为例。教会长句句中停顿的方法,即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牧人使什么到哪儿去。而后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后一句。

2.指导读正确“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一句,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印”连在一起,想想怎么读。

3.指导读好“俯伏”.“俯”是第三声,“伏”是第二声。

4.正音“一行儿”“鹜”。

释义:“鹜”,鸭子。野鹜.野鸭。介绍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师:“长草顶着白花”.如果周老师说“开着白花”.意思一样吗?

生:我认为那是拟人的句子,好像一个人头上顶着白花。

师:既然是拟人,你觉得长草像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长草像个身材修长的小伙子.白花就是他们的帅帅的帽子。

生:我觉得长草像少数民族姑娘,头上顶着漂亮的头发。

师:那是她们盘着的发髻。

生:我觉得长草像潇洒的杂技演员,杂技演员功夫很好的,头上顶着东西。

师:大家的想象都很有意思。无论是帅小伙的帽子,还是少数民族姑娘的发髻,或者是杂技演员的道具,你们都是依据了同一个字一

生(齐):顶。

师:可见。“顶”一定在上面.“开”则可能--

生:开花可能在上面,也可能在下面或其他什么地方。

师:是的,“开”可以是各个方向的。同学们想象着帅小伙、杂技演员或者漂亮的少数民族姑娘,一齐读这句话。(生读)

师:另外,你们发现了吗,这首散文诗每一节最后一句都是一样的--

生(齐读):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生朗读全文)

师:孩子们,你们站在河边,要到哪里去--

生(齐读):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师:我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到河的对岸去呢?轻轻读读第一、第二节,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生轻声读)

生:我认为他想去对岸看看那些古怪的池塘。

师:怎么古怪?

生(读):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围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师:如果这么写:“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你们去的愿望还这么强烈吗?

生:“据说”就是听人家说的,因为光是听人家说,就很想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生:你这么说就表示很肯定的意思,就没有神秘感了。

师:哦,没有神秘感了?哪两个词语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能给我们带来神秘感?

生:是“据说”和“藏”。

师:光听人家这么说,自己没看见.心里真痒痒,就真想去看看。耳听为虚--

生(齐):眼见为实。

生:“藏”字还让人感觉池塘似乎故意跟人们捉迷藏,不让大家发现它。

师:确实是的,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谁能读出神秘感?(指名读,指导声音轻柔些。)

师:请大家继续说说我为什么想到河的对岸去。

生:我想到对岸去是因为河对岸有更美好的生活。那儿有一群一群的野鹜,有茂盛的芦苇,水鸟在那里生蛋;有竹鸡跳舞,还有长草顶着白花。

师:是的。读这样的诗句总是叫人浮想联翩。读读这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哪一幅场景最让你浮想联翩?(生自由轻声读)

生: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这个场景很美。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跳舞……细小……足印……使人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见一群芭蕾舞演员踮着脚尖,在转圈。

师:请你读出看芭蕾舞的感觉。(生读)

生:“长草顶着白花”,花非常多,散发着芳香.很美。

生:我觉得黄昏时最美。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师:有同学说长草就像帅气的小伙、潇洒的`杂技演员。现在.帅气的小伙要彬彬有礼地邀请美丽的月光姑娘来它们的波浪上浮游.谁愿意到前面来做个相邀的动作?(指名一男生做)还颇有点绅士风度呢。仅仅是一个长草小伙邀请月光吗?

生:不是。书上说“长草的波浪”,密密麻麻很多长草在一起,风一吹,才会形成波浪。

师:噢,一大群英俊帅气的长草小伙像杂技演员一般头顶白花.向柔情美丽的月光发出邀请。这般景象真是迷人,怎不叫人向往!女同学一起朗读。 (女生读)

师:同学看,在对岸,白天,野鹜飞翔,水鸟下蛋,竹鸡翩翩起舞;黄昏,长草白花,月光浮游,远处,豺狼叫唤。当然.肯定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生物。从它们的生活中你觉得那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我觉得那儿很悠闲自由。

生:我觉得那儿很快乐,大家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谁来管。

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叫自由。那儿野草丛生.是个荒野,是个自然的世界,各种生命都能在那儿自由生长。

师: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别的生物,看看人们呢?

生:我觉得人们在那儿很忙碌,是个繁忙的世界。

师:你怎么看出繁忙的?读读具体的诗句。

生(读):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师:那是说人们在那儿生活非常充实。请同学推荐班上一位最能表现这景色的同学朗读。

(生推荐读)可是,这般奇妙的景象我能看见吗?

生:我不能看见。是“据说”听来的。

生:据说“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师:越是美妙.想过去看一看的心情就--

生:越是迫切。

师:彼岸的世界真是谜一样神秘,诗一般美妙。难怪那个孩子说,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咱们再看站在河边的这个孩子.看他的眼睛、身子、脚尖,甚至那双小手,你觉得一定是怎样的?

生:他踮着脚尖,看对岸是怎样的。

生:他的心中充满渴望,他在心中说,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师:同学们。假设我们就是那个孩子。某一天。某一个时刻,我们真的从此岸来到了彼岸,这时,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么急切地告诉人们--(引读第一、第二小节)

师:在尽情地享受完对岸的风光后,我们再一次站到了河边,面向河的对面,这时,你发现原先的此岸和彼岸起了怎样微妙的,甚至奇妙的变化?原先的……变成了……

生:原先的此岸变成现在的彼岸,原先的彼岸变成此岸。

师:那就站在岸边。看着对岸,看着原先的此岸。亲爱的孩子,那儿有什么?有谁?

生:那儿有人一大早就乘船过来。

生:那儿有我温馨的家。

师:当我们肚子饿了时候一

生:有妈妈正拿着喷香的饭菜等着我回家。

师:是的,那儿有亲爱的妈妈,有母亲的呼唤,有喷香的饭菜,有可爱的伙伴……此岸永远是我们站立的地方,是我们栖居的家。你开始怀念,开始思乡。

于是,你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生:我要赶快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彼岸有我们美丽的梦想,此岸有我们温暖的家园.两者都需要,都向往,这时,我们就在心里美美地想,最好……

生:最好此岸和彼岸连在一起。

生:我最好做一个船夫吧。

师:为什么呢?

生:船夫可以撑着渡船在两岸间来来往往。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三节。(生读)这一节你们有什么感到奇怪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村中沐浴的男孩女孩要诧异地望着他?

师:因为他渡来渡去呀。

生:为什么说“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师:联系诗歌,想想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我”舍不得妈妈,他总是在说“妈妈,如果你不在意”。

生:因为“我”喜欢美妙的彼岸。

师:我们回头再读读第一、第二节,也许体会会更深些。

(生读)

师:泰戈尔热爱自然,热爱乡村,热爱母亲,他留恋着那块土地。

师: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看着这个孩子的深情凝望.听着他的深切呼唤,我想问你们,那些美好神秘的彼岸景象是他实实在在看到的吗?

生:那是他想象的。

师:那其实是一个梦。是一个孩子美丽神奇的梦。这时。我不由想起了另一个孩子。

出示: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向往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师:你们觉得这两个孩子像吗?

生:我觉得像,他们都是怀着一种向往。

师:向往什么?

生:文中的小孩想到彼岸去,诗中的小孩想到山的那边去。都想探索奥秘。

师:他们都想探索未知。看着这两个孩子渴望的眼神.我觉得这两个孩子越来越熟悉了。而且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很多的孩子,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我想到了我自己。因为我有时候为了发现一些东西不惜一切代价。

师:原来你就是那个小孩。

真高兴,那个小孩就在咱们班。

生:我觉得我们全班同学都像那个小孩。比如我们班有同学喜欢画画。渴望成为一个画家。

那就是他的对岸。再比如我的同学喜欢小制作。虽然他的爸爸妈妈不怎么赞成怕影响学习,但小制作给他带来了快乐,我觉得那也就是他的对岸。

师:说得多好啊!其实我们全班同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种幻想、求索,都做过这样的梦。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在家门口泥水地里疯玩.溅得满身泥水,突然,他兴奋地大喊:“妈妈。我要到月亮上去了!”妈妈一边做饭一边说: “别忘了回来吃饭啊。”这个孩子。就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你看,那个美好神秘的对岸在河的那边,在山的那边,甚至在月亮上。其实,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你们认为是哪儿呢?

生:都在心里。

师:这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此岸和彼岸。千百年来,人类总在不停地追问: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回家。就在这种不断的穿梭、往来、对话中,你成了一个心灵的摆渡者,我们应该做这样的船夫。让我们尽情诵读全诗吧!

(生激动地齐诵全诗)

师:我们应该记住这位给我们带来美好享受、启发我们不断思考的智慧老人、印度“诗圣”--泰戈尔。(显示泰戈尔像)还应该记住他的这本散文诗集--《新月集》(显示封面)。

当然,还希望大家记住《新月集》中的这个故事,一个孩子、一条河流跟一条渡船的故事。

课文:

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哀叫。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骛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郑振铎译)

【篇10】《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实录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 :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

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片段二:

师: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片段三: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再现一下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映入竹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片段四: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片段五: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子夜》……

生4:还有《读者》……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⑴ (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⑵ 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⑶ 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今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是的,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八、作业

【篇11】《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篇课文《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文章杂乱无章,而且非常随意。他们会认为原来这样乱写也能算是好文章,会进行模仿,把原来基础的作文训练抛到一边,模仿着文章的样子,想到哪写到哪,写得不伦不类。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了解文章的众多材料的情感基调和主题一致,并且是围绕主题进行组织叙述的,以及作者组织篇章的别具匠心。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入手,引导他们边读文章边品味文章语言的幽默风趣,培养学生自读文章自己分析的能力。

二、《跑警报》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析、欣赏这篇散文。

师:昨天大家都读了这篇课文,那大家说说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很多内容,有历史老师的故事,有讲谈恋爱的--(答案各异)。

生(某一):很杂,好像什么都写,连不相关的也写了,没章法。

生(某二):感觉很乱,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不过故事很有趣。(有学生附和两生观点)

师: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这篇散文都记叙了哪些人与事,又是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是否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那样杂乱,读不明白,而其中的故事又有趣。我们一起来体味其中的这种趣味。

师:我们先假设:如果是同学们以《跑警报》为题,大家会怎么写呢?

生:没经历过,很难写。

师:那假设现在有飞机来空袭,大家作何反应?

生:还用说,跑啊!听到警报教室乱成一团,大家争先恐后地往外冲。

师:哦,那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开头的。

生:从历史系教授的一件事讲起,没有一开头就写跑警报。

师:你们觉得一开头用这故事如何?

生:故事有趣,那女生记笔记真快。

师:接着又写什么?

生:自然就写昆明的警报多。

师:然后呢?

生:对“跑警报”的“跑”字作解释。

师:怎样的解释?

生:说“跑”相对“躲”、“逃”来说,“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师:那接下来写什么了?

生:先写一个善于跑警报的马姓同学,后面的就写跑警报的"类型。

生(某一):后面就感觉没有叙述章法。一会儿说警报的类型,一会儿插了一大堆的故事进去,感觉作者说着说着就离题了。

生:是啊!

师:那好,我们就一部分一部分地看。

师:警报有三种,先看第一种。

生:是预行警报。

师:作者围绕预行警报写了哪些事?

生:先讲了侯姓同学的故事,还写了人逃跑的路线,还写了马帮--。

师:前两个故事你们感觉怎样?

生:有趣,不过与跑警报好像没有多大联系。

师:感觉写得随意是吗?

生:对。

师:再往下看。

师:文中写了跑警报的人和地点,人们的态度怎样?惊慌吗?他们都跑到哪些地方躲了?

生:不慌,都很镇定,都躲得很集中。

师:说说看。

生: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还会继续上课。跑警报还有几个点,一是马尾松林,二是一个横断山沟。

师:作者写了马尾松林的什么?

生:马尾松林的景色,还有卖小吃的担子,详写了丁丁糖、炒松子。

师:写得如何?

生:美,很有趣,像是去旅游。

师:别忘了,作者笔下的人们在跑警报。这样写表现了人们对当时的警报态度怎样?

生:不在乎,很镇定。

师:在横断山沟里重点写了什么?

生:对联。

师:表现了人们的什么态度?

生:(不耐烦)不在乎。

师:好,回头看一下,围绕警报的第一种--预行警报的事件都很有趣,人们的态度不在乎。作者的语言怎样?

生:可感觉出风趣。

生(某一):写走马帮也与跑警报有关?

师:作者写走马帮虽与跑警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从我们上节课对马帮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民间淳朴乐观的精神,与文中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生:(某一)好像有那么一点点意思。

师:好,往下看后面的两种警报:紧急警报与解除警报,作者都写了哪些人和事?

生:联大的学生与昆明的人们从不仓皇失措,有看书的,闲聊的,还打桥牌,还有借机谈恋爱。还有人傻到给女生送伞。

师:这些事都(被学生打断)--。

生(打断):非常有趣,大家都对警报不在乎,作者的语言很风趣。

师:后面还有更绝的。

生:一位学哲学的研究生学以致用,跑警报拾金戒指,一位金先生跑警报还带情书。

师:还有更绝更厉害的--不跑警报。

生:哇!一个姓罗的女生,一有警报就洗头,好爱美。一个姓郑的男生,一有警报就煮冰糖莲子,哇!还是我们广东的,真酷。

师:怎样,够绝吧?

生:厉害!

师:我们分析到这里,知道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了吧?

生:警报类型是叙述线索,其中的人和事都围绕它。

师:作者叙述的事件都有个特点是--

生(打断):有趣。

师:好像与跑警报反差太大了。

生:说明我们中国人厉害,对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不在乎。

师:文中哪里点到了?

生:最后三段作者做了小结。

师:作者说我们中国人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皮实”与“麻木”有什么区别?

生:“麻木”应该是安于现实,再没有什么想头了,而“皮实”应该还抱有想头。

师:想头?可以换个更好的词吗?

生:“希望”好不好?

师:连起来说是什么?

生:皮实是对生活抱有希望,而麻木则没有。

师(总结):本文记叙了联大师生面对日军轰炸,仍泰然处之,采取“不在乎”的心态而发生的种种趣事。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生命力的体现。

(铃响)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篇12】《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1993年3月19日上午

班级:浙江省永嘉县上圩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

地点:上圩镇电影院

听课人:浙江省温州市及永嘉县教师七百余人

执教人:邓泽棠

第一节

T:《在仙台》是谁写的?你们还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

(板书:在仙台)

S:《在仙台》是鲁迅写的。我们还读过他写的《少年闰土》和《给颜黎民的信》。

T:鲁迅先生是你们浙江省绍兴县的人,他是你们值得骄傲的人,也是我敬佩的人,所以,我特别选这篇文章和你们共同学习。(板书:鲁迅)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哪一年生的吗?

(生沉默)

T:你们要好好地记住!下面我讲一讲鲁迅先生的有关情况,看谁有过耳不忘的本领,听后能说出来,这也算一项听力训练吧!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于1936年逝世。

S: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于1936年逝世。

T:同学们的听力真不错(板书:1881――1936)。鲁迅先生是在1904年到仙台学医,1926年写了《藤野先生》一文,《在仙台》就是从《藤野先生》一文中节选出来。谁听清楚我说了什么话?

(学生十分活跃,纷纷举手)

S:鲁迅先生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1926年写了《藤野先生》一文,《在仙台》是从《藤野先生》文中节选出来的。

T:1904年的中国是什么朝代?

S:是清朝末年。

T:(十分兴奋)啊!你们的历史知识真不错。请你们回忆一下,老师讲的和从书本上看到的,那个时代的中国的国情怎么样?

S:中国是个弱国,受帝国主义的欺负。

T:是的,清朝末年的中国处在弱国的地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经济和科学都不发达,加上鲁迅先生的父亲是得肺病死去,他感到中国医学落后,他决心走学医救国的路,所以到日本去学医。谁听清楚了鲁迅到仙台学医的原因。(学生活跃,几个学生先后不一地举起手来)

S:清朝末年,中国经济和科学都不发达,受帝国主义欺负,鲁迅先生的父亲得肺病死去,他感到中国医学落后,决心走学医救国的路,所以到仙台学医。

T:这个学生真的做到了过耳不忘,听的能力也是学好语文的能力,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大家注意到没有,鲁迅先生1904年仙台学医,1926年写此文,中间隔了多少年?

S:二十二年!

T:事隔二十二年,鲁迅先生还是这样地忘不了,可见,在仙台学医对于鲁迅一生的影响多么大。好,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在仙台》这篇课文,大家小声地把全文快速地读一遍。

S:(快速地小声读课文)

T:课文里主要写的人物是谁?还有谁?

S:课文里主要写的人物是藤野先生,还有鲁迅先生自己。

T:对,我们就按主要写鲁迅先生,主要写藤野先生,主要写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把课文分作三段,这叫做按内容分段的其中一种方法。

(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拿笔在课文上留下分段的符号。不到一分钟,纷纷举起手来。)

S:第一自然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到仙台学医受到接待,是第一段;第二自然段到十一自然段,主要写藤野先生的情况,是第二段,以后的几个自然段是写藤野先生教鲁迅先生学医的事是第三段。

T:(高兴),是这样分段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都举起手来)

T:你们的分段能力不错,掌握了分段了规律,分段这个难关,也是可以征服和。你们能说出我刚才提示的分段方法吗?

S:按主要写的人物来分段是按内容分段的一种方法。

T:说得好,按内容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你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要注意总结。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T:大家把课文的第一句话读三遍,把它背下来。

(学生把“大概物以希为贵罢”读三遍后,齐背了一遍)

T:这句话大家都能背下来。里面有些文言词不好懂,“希”是什么意思?

S:“希”就是少的意思。

T:对,“希”就是少的意思,现在写这个“希”要加上个什么偏旁?

S:要加上个“禾”字旁。

T:“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S:“物以希为贵”是说东西少了就珍贵起来。

S:“物以希为贵”是说普通的东西少起来,就显得珍贵。

S:平常的东西,换了地点,变得少起来就身价变了,珍贵起来。

T:(惊讶)你怎么会想到平常的东西,换了地点,变得少起来,珍贵了起来了哩?

S:我是从“大概物以希为贵吧”这段话会后面举的两个例想到的!

T:对,我们读书思考问题,要做到眼不离课本,脑不离课本,要熟读才能精思。刚才我说了一句关于读书方法的话,谁能再说一遍?

S:熟读才能精思。

T:对!大家把说明“物以希为贵”的举例部分,背下来。

(学生小声读,小声背)

S:(集体背)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使用红头绳系住,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T:“尊为”的意思你们懂吗?

S:“尊为”的意思是尊敬地称为。

T:说得好!就是尊敬地称它为什么。还有第三行的“美其名曰”怎么解释?谁能说得出来?

S:“美其名曰”就是给它起了个美名。

T:“美”是什么意思?

S:美名。

S:美丽。

S:赞美。

S:好听。

T:“美”是赞美,“美其名曰”就是赞美它,给它起个好的名称叫做什么?“其”的意思是“它”,“曰”的意思是“叫做”。请大家根据背下来的两句话,说一说,作者哪里说明什么样的东西“希”了。

S:北京是白菜的产地,在北京白菜是很多的,很平常的菜,而到了浙江,因为少见,人们就把它当作珍贵的东西,把它挂在店铺的前头,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尊敬地称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了北京,就显得不多见,马上被请进温室,不赞美它起了个好名字叫做“龙舌兰”。课文就是用白菜和芦荟为例,说明“物以希为贵”。

T:课文一开头,就举例说明“大概物以希为贵”这跟鲁迅到仙台学医的事有什么联系,请大家找一找,课文用什么话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S:课文里用“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句话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T:对!这句话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对上文的举例说明“物以希为贵”起了什么作用?

S:

T:是的,我们要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分开来。日本人民对待鲁迅是真诚的关心,其中,有一个人,给鲁迅的印象很深,这就是课文中主要写的――

S:(全体齐答)藤野先生。

T:对!请大家默读第二段,看看鲁迅先生初见藤野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印象时怎样步步加深的。鲁迅初见藤野先生,从藤野先生的外表中,鲁迅觉得他怎么样?

S:鲁迅先生首次听藤野先生的课,他看到的藤野先生是黑瘦的,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大大小小的书,鲁迅觉得他是一个有学问,教学认真的人。

T:鲁迅先生听到藤野先生说话的声音,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S:鲁迅先生听见藤野先生用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觉得他是一个教学严肃认真的人,不摆架子,尊敬学生。

T:什么叫作“顿”,什么叫作“挫”?

S:“顿”是停顿,“挫”……

T:“挫”是转折。藤野先生说话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地介绍自己的名字,请大家看看我做得象不象。(教师来到讲台,面对学生,作了一个深鞠躬,然后说: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请一个同学重做一次好吗?(课堂上气氛雀跃,一个同学仿照老师的做法,重做一遍,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T:鲁迅以后看到和听到有关藤野先生的穿着是怎样的?

S:鲁迅听到留级学生介绍藤野先生的穿着时这样的:他穿衣太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一回上火车,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T:什么叫“模糊”?

S:“模糊”是马虎的意思。

S:“模糊”是随便的意思。

S:“模糊”是随便,不讲究的意思。

T:鲁迅先生相信这些话吗?

S:鲁迅先生认为这“大概是真的”。

T:用上“大概”有什么作用?

S:用上“大概”,表示鲁迅半信半疑,认为有的话可能是真的,有的话可能是假的。

T:哪些话可能是真的?哪些话可能是假的?

S:藤野先生穿着模糊,忘记带领带,鲁迅先生也亲眼见过,这是真的,疑心他是扒手可能假的。

S:从藤野先生的穿着,又给鲁迅先生什么印象?

T:鲁迅先生觉得藤野先生是个生活朴素,不讲究穿戴的人。

S:对!在鲁迅先生的眼中,藤野先生生活朴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藤野先生对学问的态度又使鲁迅先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谁能说说课文是怎样写的?

S:他上课时带了大大小小很多书,都是有关他讲课的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S:他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有引用古代日本的书和翻刻中国译本的书,很有学问。

T:你们注意到吗?每一次藤野先生对新生讲课介绍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鲁迅会怎样看?

S:鲁迅先生会觉得藤野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

T:为什么鲁迅要加上一句话“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S:这里说明鲁迅也是爱国的。

T:对,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爱国精神是很敬佩的,但鲁迅先生也是爱国的人,藤野先生的话刺痛了他的心,他感到由于清政府腐败,中国落后了,很早就发达的医学,也落后了,这就使他坚定了学医救国的决心。(课堂上鸦雀无声,学生在听着,思考着)

T:(指着黑板上“优待”两个字)第一段的段落大意,大家能概括下来吗?

S:第二段的段落大意是:藤野先生给鲁迅的初步印象。

T:对!谁能联系刚才大家说的,从外表,声音,穿着,对待学问,对待国家这几方面,说一说藤野先生给鲁迅一个怎样的印象,请大家在下面小声练说一下。

(学生小声地独立练说,老师请一个同学说――略)

T:好!这个同学说得有条理。藤野先生就是这样给鲁迅良好的印象。

T: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第二节

T: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第二两段。从第二段课文,我们知道藤野先生给鲁迅良好的印象,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课文。从中我们知道藤野先生教鲁迅先生学医,给鲁迅先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影响了鲁迅的一生。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按写鲁迅跟藤野先生学医的几件事,第三段可分多少层。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文上记下了分层的记号)

S:鲁迅先生跟藤野先生学医一共有三件事,第三段可分为三层。(说出三层的起迄)

T: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举手)

T:这也是按内容分层的一种方法。(板书:学医)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概括每层的层意。(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层意)

S:第一层的层意是“批改讲义”。

T:要交待清楚:谁跟谁批改讲义,是什么样的讲义。

S:藤野先生批改鲁迅抄下的讲义。

T:概括得好,讲义是不用修改的,但鲁迅听课抄下的讲义,由于日语未过关,有错漏,所以,要批改。

S:第二层的层意是藤野先生纠正鲁迅画的解剖图。

T: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概括层意时把容易忽略的地方也注意到了。

S:第三层的层意是藤野先生担心鲁迅怕鬼。

S: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敢解剖尸体,总算放心了。

T:后面这两位同学分别从“担心”或“放心”的角度去概括层意都是可以的。以上这三件事对鲁迅的影响很大,鲁迅先生每想起它,会产生感情上的起伏,请找课文,哪一句写了这种感情。

S:……也感到一种不安的感激。

T:对!就是这句话,请大家读几遍,把它背下来。(课堂上响起了背诵声)

S:(开火车背,一个接一个,约一个小组)教师板书:

讲义

学医 解剖图 不安和感激

解剖尸体

T: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层,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在藤野先生帮鲁迅修改抄写的讲义一事中,什么地方使他感激,什么地方使他不安?

S:(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层的课文,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课文上作记号)

T:谁先说一说,什么地方使鲁迅感激?

S:藤野先生认真帮助鲁迅先生修改笔记,鲁迅非常感激他。

T:上一节课,我说过一句话,熟读才能――

S:(齐答)精思。

T:对,我们一起来认真地读好课文的每一句话。首先,看一下,藤野先生修改鲁迅笔记的时间快不快?说明了什么?

S:藤野先生修改鲁迅笔记的时间很快,鲁迅交出所抄的讲义,二三天便修改好还给鲁迅,这说明藤野先生十分关心鲁迅先生的学习。

T:修改的时间长不长?仅是一次而已吗?

S:修改鲁迅的笔记时间很长,每星期都要收鲁迅的笔记去修改,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T:修改得认不认真?说明了什么?

S:修改得十分认真,讲义上从头到未,都用红笔添改过,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T:请同学们按这三点,有条理地说说藤野先生帮助鲁迅修改抄写的讲义,哪些地方使他感激。先小声地练说,做做准备。

S:(按老师提示的三点,有条理地回答,老师引导大家用掌声表扬他。)

T:为什么鲁迅看到修改好的笔记,会感到不安。

S:鲁迅觉得藤野先生一边教课,一边在研究医学,很忙,时间很宝贵,所以心里很不安。

T:你从哪里知道藤野先生一边教学,一边在研究医学。

S:鲁迅先生支交讲义的时候,看见藤野先生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他正在研究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T:你读书很认真。这些地方也注意到了。别的同学还有想法吗?

S:鲁迅先生感到很惭愧,自己学的日语还不多,要很长时间地耽误藤野先生的教学和研究。

T:你从哪里知道鲁迅的日语还不过关。

S:藤野先生问鲁迅能不能抄他的讲义,鲁迅先生说可以抄一点,藤野先生从此就特别注意帮助这个日语还不过关的学生改笔记。

T:这些地方都注意到了。你们读书做到了熟读精思。请想想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S: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人。

S:是对学生循循善诱的人。

S:是对教学一丝不苟的人。

T:请大家把第二层的课文朗读一遍,一边朗读,一边留意藤野先生纠正鲁迅画的解剖图上画错的地方,鲁迅的不安和感激表现在哪里?

S:(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读后,按老师的要求,思考了一会。)T:鲁迅先生的不安和感激是当时就产生还是写这篇文章时才产生?

S:是写这篇文章时,才产生不安和感激的心情。

T: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S:因为当时鲁迅先生很任性,藤野先生给他修改解剖图后,教育他时,他还不服气,心里想:图还是我画得不错,实际的情况,心里自然记得。所以当时他不会感到不安和感激。

T:这样看来,后来鲁迅联系到当时画错解剖图和对待藤野先生教育和态度,鲁迅先生的不安和感激是不是更重一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从不安和感激两方面,找一找有关的内容。

(同学们细心默读,在课文上留下记号)

S:鲁迅先生回想这件事,感到不安是因为当时自己学习太不用功,这是第一点,其次,学习很任性,不尊重科学,画解剖图上的血管位置,只追求好看.还有藤野先生教育他时,还不服气.

T:鲁迅先生感激什么?

S:鲁迅先生感激藤先生在百忙中为他认真改解剖图,把下臂的血管的位置纠正过来。

T:请大家再细心读课文,令鲁迅先生十分感激的还有什么?

S:还有藤野先生教育鲁迅先生的那番话:“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T:对!令鲁迅先生感激的除了纠正解剖图上血管的位置,还有这句话,使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因为,藤野先生教育鲁迅尊重---

S:(齐答)科学。

T:对待科学要实事--

S:(齐答)求是。

T:请大家把这句话背下来,铭刻于心里。

(学生小声地背,集体地背。老师请学生开火车,一个接一个地背,约一个小组)

T:解剖图不是美术,是属于什么?

S:解剖图是属于科学。

T:属于科学的东西,能随便改变它吗?

S:属于科学的东西,我们没法改换它,不能因为追求好看,而改变它的样子。

T:讲得很好,美术属于艺术,可以要求画得好看一些,科学跟艺术是不一样的,如果血管的位置画错了一点位置,那就违反了客观规律,是绝不能允许的事,所以,鲁迅从藤野先生的话中,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时间越久,其中的道理,对鲁迅的影响就越大,那就是--

S:(齐答)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T:请大家齐读第三层,留意一下,从藤野先生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一事中,哪些地方感激,哪些地方感到不安。

(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课文,读罢在课文上画记号)

T:先说说哪些地方,鲁迅感到不安。

S:鲁迅感到不安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不好,放暑假时,又到东京玩了一夏天,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时候藤野先生在为他担心着,担心他敬重鬼,不肯解剖尸体,而他根本不知道。

T:为什么又感激藤野先生?

S:藤野先生为他高兴,他为能不迷信,解剖尸体而高兴。

T:(打断学生的话)为他不迷信,相信--

S(齐答)科学,而高兴。

T:请想一想,鲁迅是中国人,藤野先生是--

S:(齐答)日本人。

T:一个日本教师为一个中国学生学医这么操心,这么尽责说明了什么?

S:说明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关心鲁迅的人。

T:对!鲁迅从藤野先生的身上,懂得了做人要做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无私的人。这影响了鲁迅的一生,鲁迅也是一个--

S:(齐答)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无私的人。

T:刚才,有一位同学说到鲁迅感到不安的地方,我这里要多说两句。鲁迅先生每当想起藤野先生,总会感到不安,他忘不了藤野先生对他不倦的教诲,真诚的帮助,他知道藤野先生希望他做一个出色的医学家,可是,他后来放弃了从医救国的道路,这使他深感有负于藤野先生,但是,他可以无愧地告诉藤野先生,他从藤野先生的身上懂得了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人民,要做一个像藤野先生那样的人.你们说鲁迅先生做到了吗?

S:(齐答)做到了!

T:同学们,你们跟鲁迅先生一样,同是浙江人,希望你们也要向鲁迅先生学习。

(学生情绪活跃)

T: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请大家认真听,听后背出来。(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在我所认我师的文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T、S:“我所认我师的文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T:请同学带着这种敬爱,感激之情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总结一下,藤野先生怎样教我学医,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要求,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

S:(看着黑板的板书,有条理地回答藤野先生教鲁迅学医的经过,简洁地小结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T:(指着板书:学医)第三段的段意,谁能概括一下。

S:第三段的段意是:藤野先生帮助鲁迅修改抄写的讲义,纠正画错的解剖学图,为鲁迅敢解剖尸体高兴。

T:这节课大家进行了小声读,齐读,默读,背诵等各种方法的读,但还不是很熟,还不是很熟,还没达到有感情地读,希望课后计划试试带着敬佩,感激之情来读,要读出感情。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同学们。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陋室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教学过程:

1.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2.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

6.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

德馨----

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延伸阅读
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多种多样,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一经出现,发展很快,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课文《乡愁》教学实录精选7篇,欢迎品鉴!
2023-11-14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精选八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10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堂教学实录范文(精选十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10
评析是指分析、评论。分析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的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村居的教学实录十一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06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桥教学实录特等奖集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02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十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0-31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9古诗两首》名师教学实录范文汇总八篇,欢迎品鉴!
2023-10-23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不同于听话、说话,它是由说、听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的口语交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桥》教学实录(锦集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0-1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范文(精选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08-10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年一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教学实录一年级语文指导丛书优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06-18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