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下《筏子》教案范文(精选十六篇)

七下 |

时间:

2023-10-31

|

推荐访问

【www.scfaying.com--七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下《筏子》教案范文(精选十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七下《筏子》教案

1.现在,我们了解小松鼠了吗?如果我们能把它写出来我想它会更愿意和我们做朋友,所以我也忍不住也对松鼠漂亮的外貌也进行了一次描写,请大家欣赏一下。

它们面容美丽,眼睛还会发光,身体特别灵活。小小的面孔,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休息。

2看来,我和布封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矩啊!那能不能告诉我,我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才能把文章写得和布封一样好呢?

3.找出来你认为精彩的语言。(让学生试着找几例)

4.总结:我们赏析语言一般从哪些角度进行?

生动:修辞、用词(动词、形容词)、准确:表示程度、限定(时间、程度、范围、限制数量)、表推测估计的词。

5.出示:(学生已经说过的,只快速出示参考答案)

A.准确的语言:

①它们好象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松鼠很怕强烈的日光只是作者的猜测,或许并非如此,,用 “好象”,体现作者措词的慎重,科学的写作态度。)

②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经常”是说松鼠“在高处活动”比较频繁,如果去掉,就会让读者以为松鼠一直在高处活动,这与事实不符合。

③“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中的“有人说”能删去吗?(这表明仅仅是听说而已,并非亲眼目睹。体现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

B.形象、生动的语言

----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1.描写松鼠的漂亮---“面容清秀” “玲珑的小面孔” “美丽的尾巴”

2.描写松鼠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

3.突出松鼠的灵性---“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

4.用动作说明松鼠的精明能干--- “搬” “编扎” “挤紧” “踏平”

5.写松鼠生活 居住情况---“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其它:①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是那建筑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动词有:搬、放、编扎、挤、踏。形容词有:错杂、宽广、坚实、舒适、安全。这些词语生动地体现了松鼠的灵巧与能干。

②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

③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或打比方,我们下节再讲说明方法)既形象,又富有美感。 ④“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

运用拟人描写它的心理和语言,突出了松鼠是一种有灵性的小动物。

6.课堂练笔

①阅读和写作是相通的,我们在赏析了名家的作品之后,是不是也能把他们作品的技巧也运用于我们的文章中来呢?,

②、从“漂亮”“驯良”“乖巧” 三个特点中任选一条介绍身边的某一动物。(看图片) 写上一段文字(教师也准备一段)

九.说明顺序:

总一分 (全文)

1.逻辑顺序 外形一习性(第1段)

主要一次要(③④⑤与⑥)

2.时间顺序(第五段介绍松鼠搭窝过程)

十、思维拓展:

1.从今天的学习来看,同学们的兴趣都很高,大家是不是特别喜欢小动物呢?那么,你们是不是希望我们每天都能和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亲密接触呢?请看一组图片。(大屏幕展示:5张)

同学们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画面很温馨?在欧洲的许多现代化大都市,人与动物之间就像朋友、像家人一样和谐共处的场面随处可见。这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尺。

2.接下来请同学们再看几张反差极大的图片(出示:6张)其实老师真的不愿意破坏同学们刚才的那种轻松的心情,当我在下载这些图片的时候,我的心都在颤抖。特别是那个惨死在一高根鞋下的小猫、小狗,它们那失神的眼睛,似乎在拷问那个施暴者的灵魂:你凭什么要夺去我们的生命?

3.再看一段文字:

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前还有几十万只,现在已不足7万只,并且还在以每年两万只的速度被猎杀; 生活在长江里的白鳍豚前还有400头,现在已不足20头;野外生存的东北虎仅长白山还残存8只„„

看了刚才两组图片和这组数字,你不想对人们说点什么?

十一.结束语:

又到了不得不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老师想和大家说: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如松鼠一般可爱的动物。它们虽不是珍稀动物,但它们与我们人类一样,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有权利与我们一起共享生命的阳光和生存的资源。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所有的动物有家可归,让它们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地球才会更加美丽、和谐!

作业:

以一种小动物的名字为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

苏教版七下松鼠教案

【篇2】七下《筏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教学思路及学法指导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提示:

1、重点朗读第3、4、5自然段和第9、10段,注意读到描述性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时,在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上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2、准备回答“练习探究”一、二,将答题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上先由学生朗读全文一遍(自主或指定均可)。指点注意是否做到描述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有所区别。讲评之后,让学生先各自将3、4、5和9、10这五个段落轻声读一遍。然后在班上或自主或指定进行交流,教师讲评并作示范。

三、讨论交流“练习探究”三、四。讨论第四题时,不要忽略了“大水车”的形象意义。

四、就“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辨析一下如果将“浊浪排空”改为“巨浪排空”,把“胆惊心悸”改为“胆颤心惊”,是否更好?品味第2题中“安祥”用于筏子,有什么样的意味,为什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序号 11----003 组长签字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介绍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内容。

研读课文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

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音,准备复述。

吞噬shì 湍tuān急  一泻 xiè 千里   胆惊心悸 jì  木罐guàn   筏 fá子   篙 gāo  浏líu览  艄shāo公

浊zhuó浪排空   化险为夷 yí

如履lǚ平地

指名复述、评议、提问:

(1)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3)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生听记。

指名介绍、补充、批注。

生解说。

听读课文,在文中注音后识记。

勾画内容要点,准备复述。

生思考,交流,回答,批注。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交流、回答。

小结 课文通过描述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情景,赞扬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从而赞美了勤劳勇敢、智慧坚强的中华民族。

第二课时 课时序号 11----004 组长签字

导入新课 研读赏析课文。

拓展与延伸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5.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

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

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

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

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1.上一篇课文写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师生明确: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2.说说有关黄河的名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听写回答。

读课文,勾画,批注,讨论。

讨论、批注、记录。

小结   本文运用衬托对比等手法体现了黄河的凶险壮美,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板书设计   黄河     大          小       勇敢、智慧

万马奔腾   深    筏子      艄公

浊浪排空   急          轻       镇静、机敏

黄河主人     战胜凶险  挑战自然

作业布置

1.词句品味第二小题。

2.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3.利用课外时间查阅黄河水车,羊皮筏子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的现状。

武贵珠

[《筏子》课堂教学计划教案(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篇3】七下《筏子》教案

一、导语:

(放视频《会开飞机的松鼠》)

同学们,舒克和贝塔的故事大家知道吗?那是动画片里的故事,刚才上演了一个现实版的。这段视频一上传到网上,那个会开飞机的小松鼠不知道雷倒了多少人!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愿不愿意和它交朋友吗?做朋友首先要对它进行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科普作家布封的一篇科学小品《松鼠》

二、作者简介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著有《自然史》等。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松鼠的特征

2、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

3、赏析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培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检查预习

驯(xùn)良 矫(jiǎo) 健 帽缨(yīng) 榛(zhēn)子

榉( jǔ)实 蛰( zhé)伏 苔藓(tái xiǎn) 编扎(zā)

五、请大家自读课文,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1.提问:

2.出示结构图: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层次结构:由总到分)

3.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三种,这是说明文中最常见的结构。

4.下来我们先看松鼠的第一个特征“漂亮”。

六、指导赏析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

2.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

3.其中详写的是它的尾巴,为什么?(这是松鼠身上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不仅漂亮,而且特别长,更妙的是能翘到头上,让身子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其实我们知道它还有什么功能_冬天来了当棉被)描写小动物其实也是和写人一样,都要抓住最典型的特征进行详写。

4.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七.学生自主学习(第三-五段)

1.刚才老师带着大家了解了松鼠的漂亮的外形。现在请同学们试着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分组研究接下来的三、四、五段。看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体现“驯良”和“乖巧”的。

2.交流(每组推荐一人)

⑴第三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常吃的食物这些方面来体现驯良的特点。为什么说它体现了驯良呢?

⑵第四段从松鼠过水的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来体现它的乖巧。五段主要 从窝址选择、搭窝过程、窝口设计来体现它的乖巧。

⑶最后一段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松鼠的其它特征和它的实用价值。(评价各组,掌声鼓励) ⑷ 除了这些以外,你在刚才的阅读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如:a.有人说:这篇课文第2、3、4、5、6段各介绍了松鼠的一个方面,相互间的联系不多,它们的位置可任意调换。你们认可这种观点吗?

b.文章最后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 可以制成皮衣。”有人说:“读到此处时,让人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所以,课文结尾是全文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对于上述观点,你是怎么看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c.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的说明顺序能否颠倒?

【篇4】七下《筏子》教案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借助图书、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黄河的图片、诗词名句和羊皮筏子的图片及相关常识。

2、利用工具书,积累词汇。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评价任务:

1、有关黄河诗词名句的积累竞赛。

2、精彩语段背诵竞赛。

3、说话练习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一)边投影展示黄河及筏子的相关图片,教师边讲解导入:

(图文并茂,再配以富有地域色彩的音效,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随着画面的切换,转入筏子的介绍。)

这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用羊牛皮制作而成,俗称“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这小小的筏子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呢?今天就来跟随袁鹰先生一探究竟吧!

(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成果展示

1、我能读准

规模 浊浪() 心悸 相称() 似的() 汹涌() 吞噬() 湍急() 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

2、我会解释

(1)比喻一刻不停地持续进行。 ( )

(2)凶猛得使人害怕的大风浪。也比喻凶险的环境和遭遇。( )

(3)化危险为平安。 ( )

(4)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 )

(5)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

3、文学常识我知道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可以采取学生到前台板书或者竞答等形式完成,同时提醒学生:重点识记划线内容,及时补充到课本上。)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三)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读书感想

2、集体明确:

(1)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3)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4)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5)文章刻画了黄河、筏子、艄公三个形象,黄河是背景,筏子是纽带,艄公是主旨。具体解释为:黄河为筏子的出现提供了背景,而筏子是联系黄河与艄公的纽带,凶险的黄河上,一只小筏乘风破浪,如履平地,完全是艄公的高超技艺的展现,本文的主旨就是歌颂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自然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同时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鼓励学生从文章具体语段分析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再读品味

(一)再读品味

1、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反复读几遍,并把喜欢的理由先小组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提示:可以从修辞角度、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写作技巧方法、表达方式的运用、谋篇布局等方面作答。)

2、集体展示、评价,教师适时指导补充。

(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如下:

1、眼前这只筏子,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极言筏子行驶速度之快,反衬艄公驾船技艺之高超。

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赏析:反复、拟人的修辞,描绘出筏子在惊涛骇浪中平稳行驶的动态,给人轻快奔跑的感觉,与前文“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相呼应,也间接赞美艄公的高超技艺。

3、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

赏析:对比手法反衬艄公的高超技艺。

4、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赏析:这是电影技法的镜头推移、特写镜头,传神地刻画了岸上的人逐个点数时的惊叹感佩之情。

5、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赏析:独立成段,承接上段的写景,开启下文对羊皮筏子相关内容的叙述。

6、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赏析:该句直接抒情,不仅是对艄公的赞美,而且是对包括乘客在内的征服自然得人类的赞美;不仅赞美人类的勇敢,而且赞美人类的智慧和细心。

(学生边理解边及时标记在课本中,对学生的回答不必求全责备,师可以补充完善,甚至可略有拓展,如:技法的运用上。)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精读领悟

(一)师出示问题导读:

作者是怎样写艄公的?是通过哪些方面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艄公的`?作者写艄公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深入读课文,标划重点,独立思索后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师巡视参与并适时点拨。)

(二)集体研讨后明确要点:

1、作者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了战胜惊涛骇浪,在黄河上操纵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货物的艄公形象。(简要板书)

2、黄河的“险恶”与艄公的“沉稳”的对比;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的对比;羊皮筏子的“体积小”和“承载重”的对比;羊皮筏子的“渺小”与黄河的惊涛骇浪的对比;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既是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以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

3、结合背景材料,分析综合,破解作者写作意图

本文不只是赞美艄公的精神,更要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这对国家经济打击严重。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一)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ì( ) 惊涛hài( )浪 一xiè( )千里

如lǚ ( )平地 马不停tí( ) 万马奔téng( )

吞shì( ) tuān( )急 shāo( )公 gāo ( )子

(二)选词填空:

1、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

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

A吞噬 B吞没 C打翻

(三)背诵倒数第二自然段。(然而,羊皮筏上的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

(四)文中的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师生简单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一)抢答题:看谁解释的又准又快

1吞噬 2湍急 3浏览 4一泻千里

5胆惊心悸 6化险为夷 7惊涛骇浪 8如履平地

(二)背诵倒数第二自然段

(可以通过同桌互背、小组齐背、男女生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

2、与《长江》对比阅读,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

点:与《长江》对比阅读,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 初读感知象征性

1、学生读书后思考:筏子为什么可以代表艄公?(用原文的话回答)

集体明确: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师生分析并小结

文中的筏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写筏子就是在写艄公,筏子就是艄公的象征。本篇散文运用大量篇章不断塑造筏子形象,这就是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师可延伸讲解,也可安排学生做适当的练习,巩固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一)比较阅读明主旨

1、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长江》和本文,(从选材、表达方式、江河寓意、主题四个方面)分析比较,可同桌之间交换意见。

【篇5】七下《筏子》教案

新目标七下(3-4)教案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   Language goals   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describe animals and express preferences and give reasons,   New language   Why do you like koala bears?. Because theyre cute,Theyre pretty interesting, Theyre kind of shy, Theyre very big. names of animals such as tiger, elephant, koala bear, dolphin description words such as smart, cute, intelligent names of countries: Australia, South Africa,   Recycled language between, across from Hes/Shes from ... Hes / Shes five years old.  name of countries; China, Japan, Brazil   Section A   Additional materials to bring to class: coins or other markers for the Bingo game in 4. Ask students to name as many animals as they can in English. Write the list on the board, Ask students to describe each animal in some way.They may tell its color or tell if it is big or small. Say,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names of some more animals. Well also leam how to say which ones we like and tell why we like them.   l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Focus attention on the map of the zoo showing pictures of animals. Ask students to point to and name any animals they can. Point to the animals one by one and say the name of each. Ask students to repeal. Point out the numbered list of words. Say each one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n ask students to match each word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Say, Write the letter of each animal in the blank by that animals name.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Check the answers.   1 b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in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 Point to the animals in 1a- Ask students to point to and name the animals. Say, Im going to play recordings of three conversations. Listen carefully as you look at the words in la.Put a checkmark in front of the name of each animal you hear.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This time students check each animal name they hear. Correct the answers.   1 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Call attention to the example conversation in the picture.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Answer any questions they may have. Point out the four description words.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m aloud. Review the meaning of each word. Say, Now you can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animals.Your conversations can be like the example. Use these description words.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Have them take turns saying both parts. If students need help getting started, demonstrate another conversation with a student. For example: Teacher: lets see the elephant. Student: 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elephant? Teacher: Because its very smart. Ask some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2a This activity provides listen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Call attention to the two blank lines on the left. Say,You will hear a recording of a conversation. Listen carefully. Then write the names of the two animals you hear on these lines.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This time students write in the names of the animals. Check the answers. Point out the adjectives listed on the right. Ask a student to say the words. Say, Now I will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This time draw a line between each animal and the adjective you hear. Play the recording and have students match each animal with an adjective. Correct the answers.   2b This activity provides listen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Call attentio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 blank lines in it Say, You will hear the recording again. This time please write a word from the box on each blank line. Some words can be used more than one time.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Play the recording. Check to see that students are writing a word from the box on each line of the conversation. Go over the answers.   2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Call attention to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picture.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Say, Now you can have conversations like this one.Use the words in Box 1, Box 2, and Box 3 in your conversations. Demonstrate a conversation with a student. For example:   Student: Do you like penguins? Teacher: Yes, I do. Student: Why? Teacher: Because theyre very cute.   3a   This activity provides read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to and say the names of the three countries on the maps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Point to the three animals and ask a student to name them. Say, Now draw a line between each animal and the country it comes from. Correct the answers.   3b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to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picture. Ask a pair of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Say, Now you can talk about where animals come from. Point to the map and animals students matched up in 3a- Say, Work with a partner. Take turns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about the countries and animals in 3a. After a few minutes, ask several pairs to say the conversation for the class.   Section B   Additional materials to bring to class: Pictures of household pets and zoo animals cut out of magazines for Follow-up activity 1.   1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more key vocabulary, Call attention to the animals in the picture and ask a student to say the name of each one. Point out the list of eight numbered adjectives at the top. Say, Now please match the adjectives at the top with the animals in the picture. Write the letter of the animal on the line after the adjective.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As students work, move around the room offering to answer questions as needed. Correct the answers-   2a  This activity provides listening practice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Say, Now I will play a recording of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ony and Maria. This time circle the adjectives you bear on the list for la.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Students circle the adjectives they hear. Correct the answers.   2b This activity provides listen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Call attention to the three headings. Animal, Marias Words and Tonys Words, and the write-on lines under each. Say, Now I will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This time please write the name of the animals each person talks about and the words they say. Play the first four lines of recording and stop the tape. Ask, What animal are they talking about? (the elephant) What words does Maria use to describe the elephant? (interesting, intelligent)   Point out the write-on lines where students can write these words. Play the whole recording and have students write the words they hear on the chart. Check the answers.   3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Call attention to the dialogue next to the picture.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Say, Work in pairs. Use sentences like these to say what you think about different animals. Demonstrate the activity with one or two students. For example, say, I like dolphins. Theyre intelligent.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As they work, move around the room checking on progress. Ask some pairs to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3a This activity provides read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out the three descriptions of animals. Ask students to take turns reading one aloud. Then draw attention to the pictures of animals below.Say, Write the letter of the animal in the blank lines above its description. There is one animal that is not described. Check the answers.   3b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some new vocabulary words and provides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vocabulary. Ca

【篇6】七下《筏子》教案

袁鹰

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什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占,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

啊,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到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据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但是,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兰州的同志说,多坐坐羊皮筏子,可以锻炼意志、毅力和细心。可惜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这种锻炼的机会已经不十分多了。眼前这只筏子,大约是雁滩公社的,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然而,羊皮筏上的艄公,应该是更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篇7】七下《筏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通过亲身参与,设计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科学精神。

2、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设计对比实验,证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实验现象归纳概括出实验结论)

3、知识、技能

通过观察、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在设计实验活动中帮助学生体会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时间、准备:

1课时,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有谁踢过足球? 生:

师: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足球,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足球运动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运动中的足球,会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阻力。

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的摩擦力。(课件出示课题:14.摩擦力,学生齐读三遍)。

2、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跟着老师一起做。(双手互搓、在衣服上搓,在桌子上面搓)。 师: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种阻力。 师:对,当我们的手在桌面上移动时,在我们的手与桌子的接触面之间,有一种阻碍我们手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摩擦力。(课件出示摩擦力的定义,然后学生齐读三遍)。 (课件出示小木块在桌面上移动)

师:当小木块在桌面上移动时,小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小木块运动的力,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哪些摩擦力呢?请同学们举例说说。 生讨论。

(师出示两小孩子做游戏课件)

3、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摩擦力的概念,现在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一。(课件出示实验一)

师:两个相同的篮球,在同样的高度,第一个球沿着比较粗糙的表面往下滚动,第二个球沿着比较光滑的表面往下滚动,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球滚动的距离比较近,第二个球滚动的距离比较远。这球的滚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粗糙的表面摩擦力大,光滑的表面摩擦力小。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实验。(课件出示实验二) 师:同一块木块,分别用测力计在两个不同的桌面上拉动,结果显示,在光滑的桌面上用的拉力为0.2N,在粗糙的桌面上用的拉力为0.9N,这说明,在光滑的桌面上摩擦力小,用的拉力就小,在粗糙的桌面上摩擦力大,所用的拉力也就大。(课件出示结论,学生齐读三遍) 师:摩擦力的大小除了跟两物体的接触面的因素有关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因素呢? 生:有。

师:请三位同学上来做游戏。(三位同学名字分别为甲、乙、丙的学生上来做游戏,乙同学很胖,身体很重,丙同学个子小,身体重量很轻,让甲同学分别拖着乙同学和丙同学移动,师问甲同学有什么感受) 甲:拖着乙同学的时候感觉很费力,拖着丙同学的时候感觉很轻松。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个实验。(课件出示实验三) 师: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重量重的摩擦力大,所用的拉力就大,重量轻的摩擦力小,所用的拉力就小,所以刚刚甲同学拉乙同学的时候很费力,拉丙同学的时候感觉很轻松。(课件出示结论,学生齐读三遍)

(课件出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师总结)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的44页的练习。 生做练习。

(做完后选择几位同学的课件进行投影)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好,让我们继续发扬。

4、联系实际,提高知识的应用

师:在实际生活中,摩擦力有时很有用,必须设法增大,有时又很讨厌,应该设法减小。你们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实例吗? (学生举例说明)

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小动画带给大家.(课件出示唐僧两徒弟经过西瓜地的动画)。

师:为什么猪八戒踩到了西瓜皮就会跌倒了呢? 生回答

师:请同学再看看下图,哪些做法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做法又是减小摩擦力的呢?(课件出示说一说)

5、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课件出示收获小结)

6、课堂作业(课件出示课堂作业)

7、研究性作业:

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将会……

假如没有摩擦,停在车站的汽车将无法启动……在路上行驶的汽车将永远停不下来……我们无法在路面上行走……一切高处的物体最终都要滑向低处,直到铺成一个平面为止……我们滑到地上将很难再起来……我们坐在椅子上也会提心吊胆……钉子会从墙上滑出来……我们的手也不能拿东西……任何建筑物都不可能造起来…… 总结:摩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

【篇8】七下《筏子》教案

筏子教学设计(七年级)(网友来稿)

卢姝蓉

【学习目标】

1、在初读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为何为“筏子”。

2、在精读中,品位形象、生动的语句。积累“吞噬、湍急、浏览”等词语。

3、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学习艄公坚强的意志和不求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精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2、自我检测

磁( )力 万马奔腾( ) 艄( )公 惊涛骇( )浪 心ji( ) 吞shi( ) liu( )览 如lu( )平地 一xie( )千里 浊浪pai( )空 马不停ti( ) cheng( )风破浪提心diao( )胆 化险为yi( )

【整体感知】

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象衬托?

【合作交流】

一、下列划线的语句能删去吗?为什么?

1、啊,请你再定眼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的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二、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三、朗读倒数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里有特别强调艄公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

2、注意该段落中出现的"“化险为夷”“如履平地”两个成语,全文哪些地方写了“险”“夷”和“如履平地”?“化”的原因仅仅是该段中所说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经验、判断吗?

3、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小结】

本文描写了波涛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的艄公驾驶羊皮筏子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他的勇敢、智慧、机智战胜了惊涛骇浪的黄河的精神,赞颂了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质和自然的伟力。

【拓展训练】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在亲眼看到他之前,想象力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绝没想到是乘风破浪里的轻骑。

十只倒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上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 的撑着篙, 地注视着水势, 的破浪前行。

1、艄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敬仰和赞颂的,你冲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后记】

【篇9】七下《筏子》教案

筏子的语文教案课件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二.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篇10】七下《筏子》教案

新目标七下(1-2)教案

Unit1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Topic: Countries, nationalities, and languages Functions: Talk about countries, nationalities and languages  Ask and tell about where people live Structure: Wheres/Wherere ...from? Where does/do ...from? What questions----What language does/do ...speak? Target language: Where is she from?  She is from.... Where does she live?  She lives in.... What language does she speak?  She speaks.... Vocabulary: words about countries, languages Teaching design: The whole unit needs 5 periods, 4 for new lessons and 1 for test   Period 1 ( 1a----Grammar Focus ) Key points: Where is your/Johns pen pal from?  He/She is from...  Where does he/she live?  He/She lives in.... (Homework for preview)Pre-task: Let the Ss give themselves pen pals and they should write down their pen pals information, such as their names, countries and cities they live even the language they speak. T can give the Ss an example meanwhile T gives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which can be used by the Ss. T gives the Ss Chinese words for the countries, they are following: 加拿大,法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中国( The Ss can look them up in the dictionary if they are new for them) The example is following: Name: Curry Muray Age: 75 From(Nationality): the United States City: New York Language: English Teaching Steps: Key points: Where is your/Johns pen pal from?  He/She is from... Where does he/she live?  He/She lives in.... (Homework for preview)Pre-task:  Let the Ss give themselves pen pals and they should write down their pen pals information, such as their names, countries and cities they live even the language they speak T can give the Ss an example meanwhile T gives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which can be used by the Ss. T gives the Ss Chinese words for the countries, they are following: 加拿大,法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中国( The Ss can look them up in the dictionary if they are new for them) The example is following: Name: Curry Muray Age: 75 From(Nationality): the United States City: New York Language: English Teaching Steps:   Step 1 Leading-inThe information of the teachers own pen pals information.I have a pen pal. His name is Curry Muray. He i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Do you have a pen pal?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Whats your pen pals name? Different students say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own pen pals. T should choose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T writes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on the Bb(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Step 2 Learning Section A 1a Learn the new words on the Bb. The new words are: pen pal; Canada; Franc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the US/the USA/America); Australia; Singapore; the United Kingdom(the U.K./Great Britain/Engl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ciation of the new words. Step 3 Listening 1b Listen and circle the countries in 1a they learned Step 4 CompetitionTwo groups of students to write the new words to see which group does better. First write down the Chinese words with looking at the English meanings, then write down the English words with looking at the Chinese meanings. (This step is a memory game. It can help the Ss consolidate the new words they learned) Step 5 Pairwork1c Practise the following conversation: ---Do you have a pen pal?  ---Yes, I do. ---Wheres your pen pals from?  ----He/She is from ....(Write it down on the Bb) First T has a conversation with one student as an example then let the Ss practise in pairs. At last let several pairs do it again in class. Step 6 Leading-in Revise the countries names with looking at the Bb. Then T writes down the city names on the Bb. Let the Ss try to find out which countries the cities are in. The city names are following: Toronto; Paris; Tokyo; New York; Sydney; Singapore; London; Step 7 Learning 2a  Learn the city names together with the whole class just like Step 2  2b Listen and circle the cities and countries  2c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chart Have a similar competition to consolidate the new words in this part. Step 8 Pairwork T has a conversation with one student like the following: ---Do you have a pen pal?  ---Yes, I do. ---Whats your pen pals name? ---His/Her name is....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He/She is from... ---Where does he/she live? ---He/She lives in....(Write it down on the Bb) Let the Ss practise after the Ts example in pairs then several pairs do it in class. Step 9 Exercise   My pen pal is from Australia.(划线提问) Johns pen pal is from Japan. (划线提问) He lives in Paris. (划线提问) Homework: Read and copy the new words . Copy the sentences in Grammar Focus Make up the questions about Jodie in 2c The questions are: Does Jodie have a pen pal? Where is Jodies pen pal from? Where does he/she live? Whats his/her name?(This one can be chosen by themselves)   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Language goal This unit students leam to ask for and give directions(方向) on the street.   New language Is there a bank near here? Yes, theres a bank on Center Street, Wheres the supermarket? Its next to the library.Is there a pay phone in the neighbhood?Yes, its on Bridge Street on the right. locations in the neighborhood such as post office, hotel,video arcade. Descriptive words such as new, old, dirty, clean. Descriptions of location such as across from, next to,Between   Recycled language What are you doing? Do you want to ...?   Section A   Ask two rows of three students each to stand 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Point to students standing in front and ask the class to repeat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Example 1 Teacher: WheresYang Li? (Point to two students standing beside each other.) Yang Li is next to Li Peng. Example 2 Teacher: Wheres Zheng Wen? (Point to two students in different lines facing each other.)Zheng Wen is across from Sheng Lin. Example 3 Teacher: Wheres Lin Jiahui? (Point to one student standing between two other students.) Lin Jiahui is between Sheng Lin and Li Dai.   l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sk students to name as many of the places they see in the picture as they can.Then name all the places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Point out the numbered list of words. Say each one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n ask students to match each word or phrase on the list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Say, Write the letter of each place in the picture next to the correct word or words on the list.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f.Check the answers.   1b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listening to and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out the buildings and other locations in the picture. Say the name of each one to the class. Say, Now I will play recordings of three conversations. Listen carefully and circle the picture of each place you hear on the tape..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This tine ask students to listen and circle the items they hear on the picture. Correct the answers. These items should be circle:video arcade, post office, supermarket.   Tapescript(录音稿) Convernation 1 A: Is there a video arcade on Fifth Avenue? B: Yes, there is. Conversation 2   A: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B: Yes, there is. Theres one on Bridge Street. Conversation 3 A: Is there a supermarket on Center Street? B: No, there isnt.   1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to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shown in the picture.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name each one. If necessary,say the name and ask the student to repeat. Point to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In the example conversation and ask a pair of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Ask other pairs of students to repeat the activity if you wish.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Say, First

【篇11】七下《筏子》教案

袁鹰《筏子》细读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袁鹰《筏子》细读

苏州大学文学院 陈国安

这篇文章是袁鹰在1961年9月去甘肃兰州体验生活,为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给全国人民鼓劲而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只有一个字就是“斗”。整个文章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

最近重读这篇文章,我在文章中间,从原来“斗”的那种昂扬的意志中,读到了另一种文化价值,那就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融合”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与自然是无法融合的,而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过程中间,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如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文化价值上,就转为――“敬畏自然”,你从一开篇的四个字就能看出来:“黄河滚滚”。在黄河滚滚面前,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高兴、欢喜、害怕,以至于恐惧。若把这些感情排一排队,也许“害怕”会排在第一个。“畏”是因为身外的那个世界非常可怕,使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而这篇文章,就散文来说,在我看来,在那个时代,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典范之作。中国散文经过五四热潮之后,出现了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五六十年代的诗化散文,以刘白羽、秦牧、杨朔为代表,他们构成了诗化散文的总体版图,袁鹰、碧野都是属于这个阵营的。他们极其强调散文的审美。杨朔自己说,“好的散文就像一首诗”,这是最早的时候,“杨朔派散文”在散文革新中的一次呼喊,一次散文审美的变化。然后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两句话,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这个群体极为重要的创作主张。这是继五四以来,又一次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此后就是八九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散文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功不可没。他率先在《美文》中倡导“大散文”,开启了九十年代散文热的序幕。

我们大致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我们今天读《筏子》,或多或少心里总存在着一些疑虑,担心把它说得那么好是不是恰当。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今天对这篇散文进行审美时,使用的标准是八九十年代之后第二个散文黄金时期的散文审美标准。

读一篇散文,必须把这个作者放回到那个时代,把这篇文章放回到那个时代的文化主潮中去考察。其实从1958年文艺界反右总结开始,强调文学创作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指的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两个结合”是解决这一篇散文主旨的一把钥匙。

黄河滚滚

这是冲口而出的四个字,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革命的斗志。用短促的语句表现内心的激动、兴奋与昂扬的意志。袁鹰在1982年写的《散文求索小记》中提到,在1958年,他也热烈地、真心诚意地歌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59年、1960年也曾非常坚决地、满腔热忱地捍卫过“三面红旗”。

在那个时代,他说“黄河滚滚”时候的热烈、热情与热望,是真诚的。这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下面,革命的浪漫主义来了。这句话以后,马上在散文的节奏上发生了变化。散文、诗,它们都讲究一个节奏。散文和诗的不同是,散文更加讲究节奏,诗更加讲究韵味、声韵。散文无韵,于是在节奏的讲究上,比诗更为着意。句号句断以后,下面一个极其长的长句子,把“黄河滚滚”铺延开来。而运用的方式是一贯的散文的手法――欲扬先抑。“即使”,这个虚词,这两个字,都是仄声字。他借着“黄河滚滚”,这样一个响亮的短语之后,一下子,接过声来,如果把“即使”换成两个平声字,这两个句子就散掉了。

即使这儿只是上游

立马把“黄河滚滚”的气势“拉了下来”,没有让昂扬的斗志直冲云霄,而是摁住了往下拉了过来。这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常常是把大的往小里说,把小的往大里说。()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这里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用一个矛盾的表述去反衬“黄河滚滚”,在反衬的时候,把这一句话的气势拉了下来,但又没有一直拉到底。

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这一段用了“黄河滚滚”、“一泻千里”、“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惊心悸”,把景、情全部交融在一起。这里的节奏,好像一开门,看到“滚滚黄河”,吓了一跳,赶紧把门关上,“即使这儿只是上游”。慢慢地,罅开一条缝,“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慢慢地把门再推大,“但它那万马奔腾”,推得更大了,但还没有推到底。接着一下子推到底,“浊浪排空的气概”,定睛一瞧,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这个第一段,以中等强度切入,以中等强度收束,中间有一次低沉,有一次昂扬,节奏非常明快。

第二段,作者宕开一笔,这一笔宕得非常好,好在哪里?如果说第一段节奏无比明快,意志非常昂扬,那么这一段,作者改换笔调,用非常宁静的欣赏的旁观者的样子来叙述眼前这个景。而在这个叙述中间,仍然有无可抑制的内心的激动。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

“河边”是这一段与前一段的关联。散文在结构上的“不散”,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畅通处、系联处就在于“河边”。而写这个大水车的时候,不同于前面直面去写黄河,因为这是一个“配角”。 “缓缓地转动着”,“着”把原来奔跑的欢快的笔调一下子舒缓下来了,延长了缓缓转动的节奏,把节奏拉得平稳下来,拉得慢下来。第一段虽然有“即使”,但还没有把那很迅捷很奔涌很快的节奏拉下来,所以“即使”还没有把原来的节奏拉到舒缓的样子。

接着有一个细节描写,一个白描,非常棒。

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

始终还是扣住“黄河滚滚”来写的。“滔滔激流”、“黄水”、“吞下”,没有说“喝下”,气势还在,但节奏慢了,内心的气还是很粗壮的。

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

后面这两句,把本来那个气很壮的声腔,温柔一下,用了两个很散的句子,而且中间还加了逗号,跌宕开来。“倾注进木槽”,这个“进”实际上是慢慢变细的节奏。“流到”,平缓了,节奏和缓起来了。这个“进”字,你看上去它是多余的,但如果改成倾注“到”木槽,这个“到”就太响了,太粗壮了。“进”,比较细腻,“j”这个音开口小,是一个细音,不是一个洪音。然后,“流到渠道里去”,到这儿为止,从奔腾的黄河到缓缓转动的大水车,作者已经静静地站到了黄河边,已经能够静下心来,去看这个黄河了。

下面,为了进一步舒缓刚才受到惊吓的情绪,再来一处:

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看上去前面两句是废话,但这两句废话恰恰是为后面的“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做了“桥梁”,把兰州黄河这个背景点出来了,而且指出这是“特有的”,它的“特有”是什么呢,这个水车很高很大,两层楼那么高,这个句子说得很长,絮絮叨叨,但恰恰这个絮絮叨叨的句子却给了蓄势的力量。然后他再扬上去一笔“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几处写到黄河,所用的指称都不相同:“黄河滚滚”、“河边”、“大河”。而这恰恰是作者在有意识地避免散文中语词堆砌的感觉,诗化散文在字句锤炼上极其强调。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创造力,独特的文学色彩。我们对所有作品,尽量不要用好坏更不能用对错去评价,而要作审美的估价。袁鹰自己就说过这样的话,他在《散文求索小记》中说,“我常想,任何散文,同其他样式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会带着他所产生的时代的声色光影”。应该说,袁鹰对自己的散文创作,有自己独立的构想。袁鹰17岁的时候,以一篇《师母》踏上文坛,此后,始终与时代沉浮,始终把自己那颗滚烫的心交给他所认同的那个时代。当然,时代有好有坏,作品有高有下。我们只有把能看到的作品放回到那个时代中,才能够真正去估价它的美学意义。

《筏子》就带着1960年代我们这个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给全国人民鼓劲的色彩,所以,他描写的黄河和我们现在单纯去描写雄壮的黄河的声色是不同的。这里的黄河,就像一个昂扬的民族,因此他说,即便是水车,黄河边的也和太湖边的不同,那么高,高到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到这儿,整个文章告一段落,节奏到此算一停顿。下面另起头。但另起头的.时候,也不是“换了一条路”,而是语断意联。

第三段第一句话:“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一下子你明白了,黄河滚滚,远眺;大水车,河岸;目光,由远而近,人到了河边,望向河心,望向河心的这个动作,和远眺黄河的这个动作,是一样的激动人心,是一样的节奏欢快,是一样的斗志昂扬。像突然感受到了一股磁力,你看,用的全是极其雄壮的词,“突然一股强磁力”,好像不可避免,好像无法回避,好像不得不往那儿看。“岸上人的眼光”既指作者,又指他人,所有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这是第一次出现羊皮筏子,作者竟然用了这样一个词――“什么东西”。当然这是欲扬先抑的一个普通手法,同时又表明这个东西离得太远,看不清楚。第二次出现筏子,说得更加有意思――“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原来,袁鹰不是看不清什么东西,而是因为它正在汹涌激流里鼓浪前进。那么是什么东西吸引我们?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

这段在辞色上写得太棒了。文学就是要强调声色。“声”指的是声韵,声音好听,文章读出来好听,节奏明快,声音和谐。“色”就是看上去好看。“从岸上远远望去”,正是因为远远望去,所以“汹涌激流”、“鼓浪”这些很沉重的词就被削减了力度,这个辞色就柔和起来了,所以才有“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浮”、“小”、“轻”,就可以和“汹涌激流”、“鼓浪”合在一起了。这就是作者在意境上开始转换了,散文的意境极为重要,这里就是意境的转换,写得很专注,这个专注在哪儿呢,就是它被吸引住了,因为吸引住了,所以定睛去看。哪怕是远远地看,作者的感受也非常准确非常真切,“那么小,那么轻”,整齐的两个句子之后一个收束的句子“浮在水面上”。“收束”以后转过来,加深一步去说,“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五个词“下埋伏”,为的就是后一句,把这个东西所处情境的危险告诉你。“好像”,你不要觉得是真的。“只要”,很肯定,这个条件一出现,马上就这样。很多吗?不,“一个”。很大吗?不,“小”。还不对,是“小小”。是波浪吗?不是,“浪头”,比波浪要小。这五个词都是往绝境逢生处说,往最狠的地方说,又向最危险的地方说。作者的语言就像纸头一层一层地剥开了,剥开以后是什么?“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这一句话在用力上和前一句话的方向恰恰相反。“全部”还不够表明内心的恐惧。是“整个儿”!“整个儿”,后面加个“儿”,让你放心一点,但让你放心一点不表明让你真的安全,又用了一个很狠的词,“吞噬”,像老虎吞绵羊一样。一下子,全部,瞬间,没有了。所以这一段的跌宕起伏,在文字中间我们能够看得出作者非常精心地去构建心理曲线。文字是作者外显的语言,文字背后的情绪节奏,是内在的心理曲线。

啊,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

“啊”是第一眼,很惊诧的那一眼,这个很惊诧的一眼,惊诧的是什么呢,惊诧的是被吸引住了这样一个神情,所以这个“啊”是“吸引住了”的关联。这一段的“啊”,它“接住”的是前一段的“吸引住了”。然后是“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这个句子很唆,却把你那颗激动的心安抚下来。

人在激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凝望,他下面要写那个筏子。“那上面还有人哩”这句话是转折,整个情绪的转折。这个“人”否定了前面的“东西”、“什么”、“它”。整个文章脉络由很多“毛细血管”构成,这些“毛细血管”彼此通联,就是上乘的散文了。所以这里一个“人”系联着上一段的“什么东西”、“什么”、“它”。到此为止,他再也不能说“什么东西”、“什么”、“它”了,因为有了“人”。还不止一个,接下来的省略号很有意思。在我看来,这个省略号省略的是情感,写出了作者完全被震撼了的情感,这个“啊”和省略号根本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情感,在于神情。这个“啊”还包含了一个动作,这个动作是什么?停下来,从头再数。刚才数错了,竟然有这么多人?作者被吓一跳,数得忘掉了,从头再来,“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感叹号!前面还有六个逗号,太棒了!这六个逗号实际上是六种感情,是一步一步把作者内心的激动、内心的惊诧、内心的震撼推向高潮。这个高潮在哪里?就是一共六个人,感叹号。如果在“六个人”后面再加个“哩”,这个句子就气势皆无了!这是整个文章开始向高潮攀升的句子。到这儿,文章的节奏没有停下来,而是采用了温柔的霸道的写法。

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

“这六个人”,说得很轻松,“就如”,没有说“就像”,如果“就像”的话,就说得很重了,“就如”,轻轻松松。但是又很霸道,“湍急的黄河上”,强调“湍急的”,同时,又来温柔一瞥:“贴着水面漂浮”,这一句话,是要把整个文章向高潮处推进的停顿。然后高潮出现: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这是整个文章的文眼,文心,高潮所在。核心词就是“黄河上”、“羊皮筏子”,而且扣牢前面描写兰州水车的一个词,“特有”。这个羊皮筏子,是远古时代就已有的生活在黄河边的人们渡黄河的特殊器具,到了这里,这篇文章到了巅蜂。文章到了巅峰之后往往有两种走向:一种,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备受震撼的画面,而这样写往往是很危险的,非好手大家不能。另一种,到了巅峰以后,慢慢回落,回到起笔处,散文最多的格局是这样的。

作者接着说:“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至此,整个文章开始回落。“羊皮筏子”是接着上一段说的关联性的词,段之间的这种关联与节奏的调整密切相关,开始回落不是一落千丈,不是一泻而下,而是慢慢回落。

在亲眼看到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这又是跌宕开去的一笔,从羊皮筏子宕下来,到“轻骑”回上去,宕下来的是“风平浪静”、“小艇”,宕下来的是“想象里的形象”。前面这几段节奏都非常的紧,在整个文章宕开又回上去之后,他必然要着力去写这个羊皮筏子了。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

说这个话,他是说这个体积大还是说这个体积小呢?显然说的是小。“总共能有多大呢?”轻轻地一问,把刚才一句话要说它小的意思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了,又不是直接陈述,而是用了一个轻轻的问句,举重若轻。读散文要注意句式的变化,这里的问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句,不要你回答,却要你理解。有了这个叙述,下面再去说一共六个人,就有背景了。“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却有”和“总共能有多大”系联起来,作者是要告诉你这个羊皮筏子的体积是很小的。在一共六个人的叙述的背景中间,他用“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却有”三个句子,一步一步地强调它的小,而他用的却是与表达“小”相对的那些个词,比如把这个数字说得那么大,“十只到十二只”,还问:“有多大呢?”加了一个“却有”把前面两个向反面用词的句子一下子“掀了过去”:真的是小。到这儿,还不算小,还要写它的小,怎么写?侧面写:“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而且”、“还”、“两只”、“满满”,这样四个词,从侧面把羊皮筏子的体积的小写得完完全全了。这一个小,是能看到的!

下面就写能想到的了,“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这就是他想到的。这一段在整个文章中间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这句话,读者一看就知道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时的笔调,一下子就能回到四五十年前。接着后面再来了一段想象:

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晴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这就是袁鹰写文章时极其重视的由“情”到“理”的一个过程。在诗化散文那个年代,袁鹰写作的一个基本理路是什么呢?物,情,理,描绘一个物,抒发一种感情,要讲一个道理。而讲道理之前,他用感情铺垫了一下。

据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

接着开始说道理了,“但是,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还好,袁鹰在那个“战天斗地”的时代还有一些顾忌,不要莽撞,要小心,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候。

“兰州的同志说,多坐坐羊皮筏子,可以锻炼意志、毅力和细心”,“这种锻炼的机会已经不十分多了”,这就是开始由物到情、到理的过程了,而恰恰这一段是文章比较糟糕的地方,也是我们现在批评这个文章的地方,然而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却把这一处弄得非常突出。

这一段描写是由情到理的抒发,袁鹰自己也在《散文求索小记》中说:“往往这时候我的文章就犹如一团枯草,一杯白水,虽想做些抒发,却常常失之于空疏,不能达到挥洒自如,能放能收,有心略施藻饰,又不免显得雕琢堆砌,不能做到淳朴自然,天衣无缝。”袁鹰自己反思的这一段话用来评价这最后两段文字再恰当不过了。

接下去就是六十年代杨朔散文的模式,“羊皮筏上的艄公”,“更值得景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这一段写得真是棒极了!我每次读到这儿的时候总是在想象,作者袁鹰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的神情。我不知道他内心究竟作何感想,袁鹰自己也曾在《秋水・小跋》说过:“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散文中,最受人喜爱,为人传诵的,总是那些至情之作,肺腑之言。作者是在用自己袒露着的赤诚的心,奉献给读者。他也就在千万不相识的读者中听到心灵的回响,找到了知音。”因此,我相信他是真诚的。接着作者说“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是典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十来年间一个经常唱响的主题。其实,这三段,在我看来,与整个文章是格格不入的。

好在,袁鹰是一个以散文家自省的人,这篇文章还没有“写破”了,最后这一段不可不看。“你看……”,“你看”接着的是“黄河滚滚”,接着的是“吸引住了”,接着的是“啊,再定睛瞧一瞧吧”,整个文章用“你看”去收束再好不过。

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这是典型的诗的语言。其实,袁鹰这一篇文章可谓诗化的散文的先导,因为杨朔诗化散文的风格是在1963年至1965年才确立起来。借用1935年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中的导言“散文实际上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作一小结,这《筏子》就是那一粒沙、那半瓣花,《筏子》显示的是那一个时代,但《筏子》还在往前漂行,它所孕育着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变化,是不会停止的。

【篇12】七下《筏子》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筏子》教案

课题: 筏子 (两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知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2、3 三、(课前)预习・导学 1.查资料了解作者、黄河、羊皮筏子的相关资料并整理归纳要点。 (1)黄河(Yellow River)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发展。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另有音乐家、教授、演员等人以此为名。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 (2).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3).关于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资料记忆重点生字词语。(课本上做好预习笔记)。 3.课外积累古诗词中关于“黄河”的名句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  )  浊浪( )  心悸( )  相称( )  似的(  ) 汹涌(  ) 吞噬(  )  湍急(  )  浏览( )  化险为夷(  )  如履平地(  )  5.通过工具书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如履平地 化险为夷 胆惊心悸 马不停蹄 四、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一)预习交流展示 (二)目标展示 1.了解黄河知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2.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手法的作用。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激情导入 1、由谈黄河文化导入。  2、学生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3、目标展示(随堂生成的目标) (二)自由朗读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  2.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3.上一篇课文写的是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4.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本文主要通过在汹涌的激流上鼓浪前进的艄公的描写,通过在羊皮筏子上镇定自若的乘客描写,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5.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6.那么写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  明确: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艺高超。  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1.回读课文,互问互答,解决课堂生成的疑难问题。 2.问题探究: 艄公技艺高超,乘客谈笑自如。这一切都是征服自然的`人类的最好写照。那么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切阐明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师生互动,延伸拓展 1. 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2. 利用课外时间了解黄河水车,羊皮筏子。  补充材料: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我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人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细,二要胆大。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可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50年代前,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业,多达50多户,400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250多万公斤。  今天,皮筏作为摆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出水。兰州市北滨河路180号的陈老汉便是一个出色的放筏人,他放的只不过是橡皮筏,经常在河边迎风逐浪玩筏。祖居兰州市的李德明老人也是一个羊皮筏子放筏人,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 3.课外积累: 古诗词中“黄河”的名句 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ì  吞shì tuān  急  惊涛hài 浪 如lǚ  平地 马不停tí  一xiè  千里  安xiáng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试着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1)眼前这只筏子,大约是雁滩公社某个大队的交通运输工具,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 (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 3. 艄公这一形象是是如何通过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呢? 明确:  作者以乘客的大胆镇静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以 衬托艄公  以 衬托艄公  以 衬托艄公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⑴.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把它们指出来并写在下面。   ⑵.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教学札记】      

【篇13】七下《筏子》教案

1、知道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少有害摩擦的实际意义。

2、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摩擦力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建立摩擦概念,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教设计

本课通过教师演示建立静摩擦概念;通过学生做实验建立滑动摩擦概念;通过录像和投影建立滚动摩擦概念,并了解摩擦力的方向。通过投影和学生做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过演示得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在进行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教学时,采用播放摩擦现象的录像和学生做实验,创设情境,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分析讨论。为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播放录像和投影,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一行人被香蕉皮滑倒跌伤,送医院疗。(学生产生悬念:是太滑的缘故,还是什么原因?教师引导入课题。)

(演示)在一杯米中插入一根筷子,然后将米压紧,手拿筷子,将一杯米提了起来。 分析引入:

一、摩擦力(投影板书) 1.静摩擦(投影板书)

(学生实验)手掌压在桌面上滑动。(学生谈感觉)由此引入: 2.滑动摩擦(投影板书)

(学生实验)手掌先后放在光滑和粗糙的桌面上滑动。(学生谈感觉:在粗糙的桌面上滑动感到阻力大。)

(投影)粗糙桌面上凹凸不平。(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结论: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投影板书)

(学生实验)手掌放在同一桌面上,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压力在桌面上滑动。 结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投影板书) (播放录像)机器运转。 (投影)轴承的构造。

引入:

3、滚动摩擦(投影板书)

(演示)比较:木箱在桌面上滑动;木箱放在小车上,在桌上滚动。 结论:滚动磨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投影板书)

师生分析摩擦力方向。结论:摩擦力方向总是沿着阻碍物体运动的方向。(投影板书) 导入:

二、摩擦的应用(投影板书) 增大有益摩擦(投影板书)

(播放录像)陷进烂泥地的汽车开不出来。

师生分析讨论解决办法:铺稻草;……接着再放录像,检验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正确。 (播放录像)冰雪封路,在路面上撒砂子;卡车轮上装防滑链。 师生分析讨论归纳:这与解决汽车陷进泥地问题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增加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加磨擦力。 (播放录像)张紧皮带,防止打滑。

(学生实验)用力握紧瓶子(或其他物体),使瓶子不至于掉下。 师生分析得出:这是利用增大物体间的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引入:2.减小有害摩擦(投影板书)

(播放录像)转动的机器发热,加快机件磨损。 师生讨论减小摩擦的方法: 方法一:用滚动代替滑动。(投影板书) 方法二:减小压力或添加润滑剂。(投影板书)

(二)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中的摩擦属于哪种性质的摩擦? (1)(学生动手)用钢笔写字。(生答:滑动摩擦。) (2)(学生动手)用圆珠笔写字。(生答:滚动摩擦。)(播放录像)滑雪板在雪地上滑行。(生答:滑动摩擦。)

2.试运用摩擦知识分析下列现象中摩擦力应用。 (1)(播放录像拔河比赛。(师生分析:为能在拔河比赛中取胜,除了团结一心,向同一方向施力外,一方面要增大滑动摩擦;另一方面要防止滚动摩擦。) (2)(投影)自行车。试分析哪些部分需要减小摩擦,哪些部分需增大摩擦。(师生分析:转动部分应减小摩擦,轮胎、刹车皮应增大摩擦。)

(三)归纳总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并整理本课内容。 2.完成课文作业第1-3题。

3.观察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摩擦现象,并应用摩擦知识进行解释。

【篇14】七下《筏子》教案

《筏子》课堂教学设计

一、解释并熟记文中重点字词

化险为夷 胆惊心悸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此环节先解决关键词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回顾上堂课学习内容——散文诗《长江》:借长江歌颂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景象。

三、导入新课——谁来说说什么是筏子?

结合课本图片与课文内容认识“筏子”并强调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交通工具(这是为后来的理解艄公的精神做铺垫)

四、赏析课文

师:作者写筏子要赞美的是什么?从课文中找依据

生:艄公,第十段

由于本段是课文的重点抒情段也是文中的主旨段需要师生的反复诵读来把握情感,老师在此环节进行指导朗读

师:结合课后题“为什么课文强调艄公的手里只有一根那么不粗不细的篙子”

生:为了强调艄公的

第10段:勇敢与智慧 镇静与机智 经验与判断

第8 段:沉着 大胆 小心

第9 段:意志 毅力 细心

生:在人与自然的搏斗中。艄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黄河,成为了黄河的.主人

师:文中像艄公这样在黄河上运输的只有他自己吗?

生:是所有像艄公这样具有智慧、勇敢、大胆、细心征服自然的人类及所有在大自然面前的胜利者

五、总结课文的主旨

课文明是写筏子实则借写筏子来赞扬所有像艄公这样具有智慧、勇敢、大胆、细心征服自然的人类及所有在大自然面前的胜利者

【篇15】七下《筏子》教案

1、他们用筏子将邻居们运过河去。

2、在这么大的筏子里,我没什么好担心的。

3、我们在筏子上对这些反常天气见得太多了。

4、我的仆人必将这木料从利巴嫩运到海里,扎成筏子,浮海运到你所指定我的地方,在那里拆开,你就可以收取,你也要成全我的心愿,将食物给我的家。

5、所有这些人以前从来没有建造过一条筏子,我们也没有试航的机会。

6、我们也希望证明筏子是能够航海的。

7、1947年,挪威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用麻绳捆绑西印度轻木建造了一艘简易的筏子。他从秘鲁卡拉俄港出发,驾船横穿太平洋。

8、你的机会是用一艘筏子在大西洋上航行。

9、把水管联结在一起,上面盖上结实的棚屋,我的筏子就差不多完成了。

10、无论有什么事情发生,如牙痛,阑尾炎,身体不适,筏子破损或精神苦闷,我们都得自己来对付。

11、对筏子上的四个老男人,大海势必像沙漠一样与世隔绝。他们认为只要还能乘公共汽车,那么去探一次险还是能办到的。

12、先落入水中的.淹死,它们的尸骸变成了其他蝗虫休息的筏子。

13、突然,出现了一只筏子,看起来很像诺亚方舟,上面载着他们全家老小,还有几只母鸡、几只狗,一只猫与一只鸟笼,那里头有一只小鸟。

14、也就是说,一些植物浮在水面上成为筏子,带着盲蛇漂洋过海。

15、安提基号筏子正漂浮在大片的水中,海图显示水深是两英里,有时超过三英里。

16、另一波浪头打了过来,筏子也给掀翻了。

17、当然,筏子和船或游艇不同,它们有更强的控制航向的能力。但是每天早上醒来时,我们发现筏子飘到了更加偏远的东北方向,而丝毫没有朝西南方向前进一步,确实让人伤感。

18、旅途中,我们三次经过乌浒河岸,在绑了充气兽皮囊的木头筏子上渡河。

19、自己造一个筏子,依照本指南下水。

20、这艘筏子是用了长约40英尺长的4个供水管和14个四通管造的。

21、筏子不能往回航行去和小船相会,而小船有两支浆,可以向前划动回到筏子上。

22、我们通过无线电与它对话,告诉它我们的筏子航速确实很慢,对它表现出的兴趣表示感谢。

23、翻船以后,第二波海浪击中了盖伊·施罗德的救生筏,将其掀翻,几个人被扔到一个带有保护层的筏子边上,保护层充当了浮标,可以让天空的搜救人员便于发现。

24、“他很傻,”我们三人认为,“为什么不乘救生船,或者更加理想,索性乘筏子呢?”

25、筏子还有一个近40英尺长的桅杆和一张400平方英尺的帆。

26、筏子航行时平均时速4海里。

27、我的小筏子如不被驾驶,即会漂走。

28、这就是筏子的特性,我们到目前为止一直满意地驾着它航行。

29、这时,小筏子猛地一转弯,似乎要改变航向,而且船速也突然加快了。

30、为了仿效我们的祖先只靠风力和洋流航海,我们的筏子上没有发动机。

【篇16】七下《筏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

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

(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4、展示于讲评阶段:分别展示一幅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反思

1、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是否解释了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

2、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

3、是否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延伸阅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下《筏子》教案(锦集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02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下《筏子》教案范文(精选十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0-31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下英语工作计划第二学期人教版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0-07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下政治工作计划七年级年级组工作计划汇编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0-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下科学备课组工作计划中小学科学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9-30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七下教学计划(合集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9-25
感想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gǎnxiǎng,指由接触外界事物引起的思想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下期中语文作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07-11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下语文期中作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05-26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七下抒发某种情感作文200字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2023-05-23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4-01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