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及答案:札记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初二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及答案:札记
如梦令课外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如梦令课外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仍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写“那解释使我着迷”“那斋名也使我着迷”,一是为了设置悬念,别开生面,引人思考;二是为下文抒写对缺月的喜爱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C.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的道理。
D.文章倒数第三段“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仍然在那里”,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中“绿肥”,应该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指的是“海裳叶”。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了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2.第5自然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是什么。请分两点作答。(4分)
3.请根据文本,探析“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的涵义。 (6分)
【答案】
1.AC
2.(1)“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2)残缺(缺憾)往往蕴含美丽
3.①(客观方面)残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美总是相对的(3分),②(主观方面)这句话蕴含作者的复杂感情:有对缺月的喜爱,有对读者的期待(多点豁达,多点理解),有对中国文化的反思(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可用排除法。在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再做出判断。A本文的线索应是“月缺”或“天残地缺”;C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的”道理” 。所以选AC。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粗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如“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等都表现出缺是一种常态;“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表现了残缺往往有蕴含美丽。答题时,只要从缺的常态和残缺的美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理解月圆月缺只是象征意义,在分析时,可以从这句话的本意和它的象征意义两个方面去分析。如从残缺的常态性,完美的相对性来分析它的本意;从人生感悟、从文化反思等方面去分析“豁达、理解”的重要性。答题时,也可以延伸到其它方面,只要有理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
【篇2】初二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及答案:札记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后人称颂。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管区老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也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的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哪!”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甩起两只袖子对手下人说:“你看,这里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你带的"是什么?”
“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清廉贿()俸禄()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称颂()搜刮()治理()
3、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清廉()称颂()
4、文中的“两袖清风”表面上是__________的意思,实际上是用来赞扬于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谦进京带的是()。
参考答案:
2、称赞剥削整治
3、腐*批判
4、袖管里的风清正廉洁
5、自己管区内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
【篇3】初二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及答案:札记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亡 :_______ (2) 既反 反 :_______
2.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根据本文内容,写出一个相应的成语_______,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考点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钥匙,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并能根据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词义。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的题型有:(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2)辨析常用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3)对词义的理解能沟通,链接,触类旁通;(4)能在给定的语境中恰当运用文言实词或虚词。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平时要多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实词的词义或虚词的用法。在做题目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从文章整体理解入手,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学会揣摩,准确辨析,并且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准确答题。
本题考查实词亡的意义,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思考词语亡的意义,例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意思是没有之义;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是逃跑之义;③暮而果大亡其财中的亡是丢失之义;④亡羊补牢中的亡是丢失之义。本文中的亡与③④中的亡意思相同都是丢失之义。第二题本题重在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识别应当从掌握通假的规律入手。构成通假的前提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具体而言,通假的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用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固以怪之矣以通已。联系所学的知识可知道题中的反通返,是返回,回来的意思。
2.本题重在考查常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结构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结构,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只有掌握这些特殊句式,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的确切意思。本题考查的是其中的省略句。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很多,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并不影响句意的表达。今天读文言文应当能准确地补出省略成分。省略句有几种情况:A.省略主语。如(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B.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C.省略宾语。如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D.省略介词。如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答题时要瞻前顾后,仔细辨别推断。
省略成分的补充,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全文,此句中省略的是杨子 邻人
3.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不聪明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参考答案: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参考答案:歧路亡羊 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四、『巩固练习』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______________。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