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敬爱的号兵课外阅读及答案【7篇】

课外阅读 |

时间:

2023-11-06

|

推荐访问

【www.scfaying.com--课外阅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敬爱的号兵课外阅读及答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敬爱的号兵课外阅读答案1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后人称颂。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管区老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也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的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哪!”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甩起两只袖子对手下人说:“你看,这里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你带的"是什么?”

“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清廉贿()俸禄()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称颂()搜刮()治理()

3、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清廉()称颂()

4、文中的“两袖清风”表面上是__________的意思,实际上是用来赞扬于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谦进京带的是()。

参考答案

2、称赞剥削整治

3、腐*批判

4、袖管里的风清正廉洁

5、自己管区内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

敬爱的号兵课外阅读及答案2

宽容课外阅读答案

宽容

马克·吐温在35岁时,爱上了纽约年轻的奥利维亚·L·兰登小姐并且赢得了她的芳心,只是结婚还有个条件:必须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老兰登先生是个很有社会地位的人,他对这个来自遥远西部的小作家的为人如何一无所知,他不能答应这门婚事,除非马克·吐温能够提供几份由西部知名人士写的证明他品行端正的材料。

马克·吐温立即写信到加利福尼亚州,请求六位他认识的知名人士(其中包括两名牧师和一名学校校长)给他写材料。不知是因为马克·吐温的作品讽刺抨击了美国社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还是这些先生们的嫉妒心在作怪,他们寄来的材料都对求婚者极为不利。其中一位牧师竟预言:“我确信,这个年轻人不久就会烂醉而死,进入醉鬼之坟。”尽管如此,马克·吐温还是把六份材料如数呈交给了老兰登先生。

“看来,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朋友也没有的喽?”老人看完材料后目光严厉地问道。“显然是一个也没有。”马克·吐温老老实实地答道。老人神色变得温和了,说道:”不过,假如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你能把这样的材料送给我,这首先证明了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不隐讳别人对你的看法。其次,这又证明了你是一个勇敢的人:竟敢在求婚的场合亮出对自己不利的.材料。别管它,把这些材料丢到一边去吧!我比他们更了解你,既然你没有朋友,我就来做你的朋友——和我的女儿结婚吧!”

兰登先生的宽容使女儿终于得到一个好丈夫,女儿婚后生活十分美满。缺乏宽容,人与人之间将永远处于积怨难消、疑虑丛生、猜忌报复的恶性循环之中,永远无法和谐相处,无法凝聚;缺乏宽容,幸福之花就没有生长的土壤和绽放的空间。

(摘自《中外书摘》2005年10期,作者,舒天戈)

11、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3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3分)

12、“马克·吐温立即写信到加利福尼亚州,请求六位他认识的知名人士给他写材料”一句中加点的两个词语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4分)

13、当马克·吐温看了六位知名人士为他提供的材料后,他会有怎样的想法?请依据文章内容,把他

的想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想法符合客观实际,能突出其性格特征。(50字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认真研读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请你简要谈谈对“宽容”的理解。(4分)

材料一: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材料二: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个大臣在帘子后面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让他追查。吕蒙正忙制止说:“查出来就会耿耿于怀,忘了他,还是不查为好。”

答案:

11、马克吐温以诚实的品行得到了兰登先生的宽容,并娶到了他的女儿。(3分,前一句2分,后一句1分;字数超过扣1分)

12、一是说明马克吐温急于想得到兰登先生的同意,二是说明马克吐温对六位知名人士的态度很诚恳,很有礼貌。(共4分,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能突出马克吐温诚实勇敢的个性即可。例如,这些先生也太不够意思了,怎能如此血口喷人?不过,我不会怨恨他们,我还会如数地把这些材料呈交给了兰登先生。如果先生能不轻信诬陷,那正是谢天谢地;如果先生轻信了这些证明材料,不同意这门婚事,我也会据理力争,以实际行动赢得先生的信赖。(4分)

14、宽容就是不轻信一面之词,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信任他人,能体谅并帮助他人,并能容纳诽谤自己的人。

敬爱的号兵课外阅读及答案3

《传递》课外阅读答案

传递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 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 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 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22.请将“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这个句子,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2分)

23.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2分)

十分痛苦 ① 重拾希望 ② 十分感激

24.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5.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26.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2分)

27.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分)

28.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参考答案

22.抄写正确、工整即可(2分)

23. 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1分) ②心急如焚(1分)

24.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三点即可)(3分)

25.插叙。(1分)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1分)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1分)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1分) 阅读 材料

26.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1分)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1分)

27.总结全文,(1分)照应题目(或点题),(1分)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1分)

28.能联系选文(1分),谈感受(1分),语言连贯、通顺(1分)。

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人类的语言》阅读答案

2.《开展广阔的课外阅读》阅读答案

3.女娲补天课外阅读答案

4.《大海》阅读答案

5.《父亲》课外阅读答案

6.忆父亲课外阅读答案

7.郭沫若诗两首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8.张岱《湖心亭看雪》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敬爱的号兵课外阅读及答案4

如梦令课外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如梦令课外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仍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写“那解释使我着迷”“那斋名也使我着迷”,一是为了设置悬念,别开生面,引人思考;二是为下文抒写对缺月的喜爱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C.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的道理。

D.文章倒数第三段“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仍然在那里”,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中“绿肥”,应该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指的是“海裳叶”。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了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2.第5自然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是什么。请分两点作答。(4分)

3.请根据文本,探析“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的涵义。 (6分)

【答案】

1.AC

2.(1)“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2)残缺(缺憾)往往蕴含美丽

3.①(客观方面)残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美总是相对的(3分),②(主观方面)这句话蕴含作者的复杂感情:有对缺月的喜爱,有对读者的期待(多点豁达,多点理解),有对中国文化的反思(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可用排除法。在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再做出判断。A本文的线索应是“月缺”或“天残地缺”;C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的”道理” 。所以选AC。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粗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如“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等都表现出缺是一种常态;“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表现了残缺往往有蕴含美丽。答题时,只要从缺的常态和残缺的美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理解月圆月缺只是象征意义,在分析时,可以从这句话的本意和它的象征意义两个方面去分析。如从残缺的常态性,完美的相对性来分析它的本意;从人生感悟、从文化反思等方面去分析“豁达、理解”的重要性。答题时,也可以延伸到其它方面,只要有理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

敬爱的号兵课外阅读及答案5

琦君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有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正襟危坐②浩瀚()③通融()④绰绰有余()

18.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4分)

19.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4分)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20.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1.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4分)

22.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4分)

23.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7.①jīn②hn③rng④chu(共2分,每小题0.5分)

18.解答有关穿制服的问题;为我们解读号兵的含义;晚归时为我们解围;第一堂课上(点名)做自我介绍;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为先生作诗送别。(共4分,写出任意两件,意思对即可)

19.①运用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们紧张的样子(或写出我们假装用心听课的样子;或表现出我们对沈先生的畏惧;或表现出我们的率真、天真)。

② 运用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沈先生的神气、洋派(或表达出学生对沈先生着装的欣赏、喜爱之情;或表现出学生新奇的感受;或表现出沈先生注重仪表、着装干净整洁的特点;或表现出沈先生对课堂的重视,工作态度严谨)。(共4分,人物描写方法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表达效果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20.承上启下;或过渡;或引起下文;或承接上文沈先生为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情形;或为下文写与沈先生交往的事做铺垫;或为下文表达对沈先生的情感做铺垫。(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21.围绕号兵要勇敢、机智、全神贯注、能振奋人心、鼓舞人勇往直前、负责、守时、自信;沈先生引导我们做具有号兵精神的人;号声就是一种命令,使我们明白了号兵的职责和精神回答。(共4分,答出任意一个方面,第一方面答出两个关键词,意思对即可)

22.围绕民主;教学有方、教学得法;和气、宽容、体谅人、平易近人、理解学生;责任心强;博学;洋派新潮;幽默回答。(共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23.①内容上:围绕表达了敬爱(不舍、留恋、祝愿、感激、怀念)的情感;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余味无穷、意味深长回答。

②结构上:围绕总结(收束)全文;点明中心(主旨);升华情感;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点明文题(扣题)回答。(共4分,内容2分,结构2分。各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敬爱的号兵课外阅读及答案6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yin水。苍天补,四极正;yin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引号的"字:

(1)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2)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3)“断”鳖足以立四极。

(4)狡虫死,颛民“生”。

2 .《女娲补天》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气魄和精神?

3 . 在熟读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回答,女娲为什么补天 ?女娲怎样补天?

【阅读答案】

1.(1)覆盖(2)停止(3)斩断(4)生存

2 .《女娲补天》表现了一种与天地抗争,心怀苍生,智慧辛劳的精神与气魄。

3 .因为四极废九州裂,百姓无法生存,女娲不忍百姓遭受天灾,所以补天,她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女娲补天》文言文翻译

以往古代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烈火燃烧并且不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并且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把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狡诈的恶虫(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敬爱的号兵课外阅读及答案7

女娲补天课外阅读答案

【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氺。苍天补,四极正,淫氺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

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冀州,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翼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注释】

[1]本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的一部综合性论说著作,其思想于诸子中属杂家学派。女娲(wā蛙),女神名,据说是我国化育万物的古创生神,有“抟(tuán团)黄土作人”的故事流传。该篇讲述的是女娲补天止水、拯救人类的又一奇迹。

[2]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尚书·禹贡》称九州之名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水中陆地。

[4]天不兼覆:此指天体有塌落而不能全面覆盖大地。

[5]地不周载:此指大地有崩裂溢水而不能周全地容载万物。

[6]爁炎(lànyàn烂焰):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7]浩洋:水广大盛多的样子。

[8]颛(zhuān专):纯朴厚实。

[9]鸷鸟:凶猛的鸟。攫(jué决):抓取。

[10]鼇(áo熬):同“鳌”,海里的一种大龟。

[11]黑龙:此当指水怪雨神之属,杀之以止水。济:救助。冀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此代指九州大地。

[12]水涸(hé禾):这里指洪水消退了。涸:干枯。

[13]狡虫:凶猛的禽兽。

【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引号的字:

(1)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2)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3)“断”鳖足以立四极。

(4)狡虫死,颛民“生”。

2 .《女娲补天》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气魄和精神?

3 . 在熟读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回答,女娲为什么补天 ?女娲怎样补天?

【阅读答案】

1.(1)覆盖(2)停止(3)斩断(4)生存

2 .《女娲补天》表现了一种与天地抗争,心怀苍生,智慧辛劳的精神与气魄。

3 .因为四极废九州裂,百姓无法生存,女娲不忍百姓遭受天灾,所以补天,她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女娲补天阅读答案,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女娲补天的故事】

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tā)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zhēng)扎。

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xī)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延伸阅读
策划方案,是策划成果的表现形态,通常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测查活动方案策划十二篇,欢迎品鉴!
2023-11-14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外阅读有哪些好处汇编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14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集合3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10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学习知识的行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课外阅读读书调查报告汇编3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1-10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英语课外阅读题(通用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10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研组计划精选10篇,欢迎品鉴!
2023-11-10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及答案:札记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08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步课外阅读及答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07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外阅读北国丁香题目及答案(合集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06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敬爱的号兵课外阅读及答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06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