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孔子十二章教学反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庄严地站在这里,就是要纪念一位教师。
他的工作平凡而辛苦:他曾为物质生活的困顿苦恼过,为自己的主张不被人重视牢骚满腹,即使这样,他依然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做着“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教师,是在他之后所有知识分子、士农工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教师。他是第一位教师,是教师的鼻祖,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他的光辉榜样,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才获得了世人的肯定,教师才成了一门与众不同的职业。
他是教师的起点,一个光辉的"起点。回望人类历史的长河,在教师这个行业中,能够同他并列的,整个人类历史上也只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爱因斯坦……
这位教师不是别人,正是孔子。
2561年前9月28日,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15岁时,他立志做学者。27岁时,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55岁——68岁,孔子经历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孔子回到鲁国后,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专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时去世。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开创的儒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产,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宝库。宋代朱熹在诗中写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思想如长夜明灯,照耀着人类历史的长空。
当然,人们提起孔子的时候,想起的更多的还是他的《论语》。《论语》就像是一本语录,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记录下来。这些语录,有的是孔子上课所说,有的是孔子生活所言,一句句简短的话中,透出的是孔子的朴素、豁达和智慧。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把孔子的生活态度、生活智慧广为传播。
如果说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向外看,看外面无限宽广的世界,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见识。二是朝内看,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让它更为洁净。那孔子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去看自己的内心,如何让它平和而温暖。
对待学习,孔子这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指导人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在外对长辈、对师友和对周围的人要敬重、友爱。做人要谨严慎行,心胸宽广;讲话要诚实可信,关爱他人。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钻研兴趣,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这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观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第2篇: 孔子十二章教学反思
儒家本质是人乘宗教,仁义礼智信对应佛法中的投人五戒,其中仁对应不杀生,义对应不偷盗,礼对应不邪淫,智对应不饮酒,信对应不妄语。所以儒家从天传下来的本意中,仁指的是不杀生。
当然。一开始,仁者爱人,和合他人,宽容他人,敬老尊老,尊敬师长,这就是仁最初的意义,在这一层意义上,仁已经可以产生福报了。
后来,理学,先理后气,就是天道是仁义礼智信,而不仅仅是人道。所以不仅仅要爱人。还要爱物,爱生命。宋一代,放生以此理论成熟而成为华夏普遍行为,初八成为放生日子,西湖南湖都成为放生池。并规定每年三月,无论僧俗,不得杀生,理论依据就在这里。成就宋朝一代极端繁荣。
再后来,心学之后,仁是心性格化现,所以不论外境界,都要保持仁心,仁心在则仁行在。将仁的戒律要求真正变成自己的内心。明一代重礼,礼也有戒律的意思。持戒者仁。戒在则可以时刻找回本心
儒家本质是人乘宗教,仁义礼智信对应佛法中的投人五戒,其中仁对应不杀生,义对应不偷盗,礼对应不邪淫,智对应不饮酒,信对应不妄语。所以儒家从天传下来的本意中,仁指的是不杀生。
当然。一开始,仁者爱人,和合他人,宽容他人,敬老尊老,尊敬师长,这就是仁最初的意义,在这一层意义上,仁已经可以产生福报了。
后来,理学,先理后气,就是天道是仁义礼智信,而不仅仅是人道。所以不仅仅要爱人。还要爱物,爱生命。宋一代,放生以此理论成熟而成为华夏普遍行为,初八成为放生日子,西湖南湖都成为放生池。并规定每年三月,无论僧俗,不得杀生,理论依据就在这里。成就宋朝一代极端繁荣。
再后来,心学之后,仁是心性格化现,所以不论外境界,都要保持仁心,仁心在则仁行在。将仁的戒律要求真正变成自己的内心。明一代重礼,礼也有戒律的意思。持戒者仁。戒在则可以时刻找回本心
第3篇: 孔子十二章教学反思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传世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办学不看贫富贵贱和氏族国别,强调做人为学习的根本。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们把孔子与他们日常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编成了《论语》。
《论语》虽然整篇文章很短,但是里面却折射出孔子生前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孔子一直推崇“仁者爱人”,可以“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种善良的品性,要“泛爱众而亲仁”,就是教人如何做个有道德品行的人,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学说具有强烈经验性质,历来取近譬远,据实说虚,其立足点虽是个人的修身功夫,目标是养成“君子”的社会。主要原因是其从人的本身出发,重点探讨和阐释了人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本性以及仁德实践的原理和规律。因为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生活在那个乱世,在外面的十几年,与其说是周游,不如说是颠沛流离。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子,孔子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继承三代文明余绪,特别是周公倡导的礼乐文治教化思想,以发自人的血缘亲情的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主要是血亲关系结成的宗法制家族的聚合,人们生活与实践的范围主要还在家庭与家
族当中。“仁”的伦理信条,出发点在个人,每个人必须实行于他周围的家人,进而才是家人的亲戚、亲戚的亲戚。这便是由近及远的道德推行,或称教化。它教人积善成性,修己安人,从而使分崩离析的社会重新复归于秩序稳定和谐。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仁德呢?除孔子提出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体系外,从人本的角度也再现了他的仁德实践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恕道精神的最恰切的表述。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我们现在讲换位思考,其实就是要强调一个恕字。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的角度,或许你就会得出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来。
不过黑格尔曾指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这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的确,在孔子的思想里,没有明确阐释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等经典哲学命题,但黑格尔依此来否定孔子的哲学思想,或者说对孔子的学说没有完全意义的时代性的探究,其认识与批判未免偏颇。因为孔子的“仁”,更多的是实践意义,要求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总之,孔子,一个东方的伟大传说,他屹立在中国历史的最高峰,代表着儒家思想的一种精神——仁。孔子仁学的实质内涵,就是关爱他人,和我们当代社会倡导的雷锋精神一致。对于现代社会,我们深刻领悟孔子仁的人本哲学有利于从本体上系统地把握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并在客观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批判和继承,发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思想,可以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传世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办学不看贫富贵贱和氏族国别,强调做人为学习的根本。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们把孔子与他们日常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编成了《论语》。
《论语》虽然整篇文章很短,但是里面却折射出孔子生前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孔子一直推崇“仁者爱人”,可以“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种善良的品性,要“泛爱众而亲仁”,就是教人如何做个有道德品行的人,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学说具有强烈经验性质,历来取近譬远,据实说虚,其立足点虽是个人的修身功夫,目标是养成“君子”的社会。主要原因是其从人的本身出发,重点探讨和阐释了人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本性以及仁德实践的原理和规律。因为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生活在那个乱世,在外面的十几年,与其说是周游,不如说是颠沛流离。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子,孔子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继承三代文明余绪,特别是周公倡导的礼乐文治教化思想,以发自人的血缘亲情的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主要是血亲关系结成的宗法制家族的聚合,人们生活与实践的范围主要还在家庭与家
族当中。“仁”的伦理信条,出发点在个人,每个人必须实行于他周围的家人,进而才是家人的亲戚、亲戚的亲戚。这便是由近及远的道德推行,或称教化。它教人积善成性,修己安人,从而使分崩离析的社会重新复归于秩序稳定和谐。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仁德呢?除孔子提出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体系外,从人本的角度也再现了他的仁德实践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恕道精神的最恰切的表述。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我们现在讲换位思考,其实就是要强调一个恕字。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的角度,或许你就会得出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来。
不过黑格尔曾指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这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的确,在孔子的思想里,没有明确阐释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等经典哲学命题,但黑格尔依此来否定孔子的哲学思想,或者说对孔子的学说没有完全意义的时代性的探究,其认识与批判未免偏颇。因为孔子的“仁”,更多的是实践意义,要求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总之,孔子,一个东方的伟大传说,他屹立在中国历史的最高峰,代表着儒家思想的一种精神——仁。孔子仁学的实质内涵,就是关爱他人,和我们当代社会倡导的雷锋精神一致。对于现代社会,我们深刻领悟孔子仁的人本哲学有利于从本体上系统地把握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并在客观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批判和继承,发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思想,可以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4篇: 孔子十二章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儒家思想创始人、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诞辰2563周年纪念日,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活动。首先,谨让我代表高霞小学全体师生对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次活动的领导、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之瑰宝。多年来,我校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建设以民族精神为底色的校园文化。我们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发展需要,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归宿,以“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学做真人”为主旋律,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国学,爱国学,用国学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长才干,为民族文化的绵延、创新与发展打造基石。
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采用“读(每周一篇人人读)、找(查找经典故事等)、背(自背、互背校本课程)、操(在全校推广国学礼仪操)、赛(班级、学校比赛)、赏(配乐、配画吟诵)、展(手抄报、画展)、写(根据情节描写,展开想象读写)、演(举行国学教育文艺汇演)、用(生活中运用)”等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用国学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五爱”人,增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做到“五大结合”,即国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书写能力和诵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人品;国学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发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敬》《增广贤文》《论语》等国学校本课程,构建独具“感恩、爱心、善念”的学校文化;国学与传统节日活动结合,挖掘、拓展端午节、老年节、除夕等传统节日的特定内涵;国学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开展“文明银行储蓄”活动,每月一个专题活动等;国学与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开展三礼(礼仪、礼貌、礼节)、“开笔礼”等活动。人民网、新浪网、__教育信息网、__日报、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晋江电视台、晋江经济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我校的创新活动。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他的功绩和影响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是为了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先哲的怀念和敬仰,对儒家文化的感悟和对继往开来者传承光大的责任,提升我校的文化品位形象,提高校园道德风尚,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培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高霞学子。让我们借鉴孔子的精神财富,传承优良的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一个美丽、文明、富饶的晋江而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