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雨巷语文教案集合8篇

语文教案 |

时间:

2023-11-19

|

推荐访问

【www.scfaying.com--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雨巷语文教案集合8篇,欢迎品鉴!

第1篇: 雨巷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抓住意象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幻灯)

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3、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

我们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4、诗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灯)

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Z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 冷漠, 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追求,向往

2、那么,这个“姑娘”代表什么呢?结合下课后第二题。

明确:(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第2篇: 雨巷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整体感知,正字音

(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 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

问: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表愁怨和忧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声声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柳永《雨铃霖》

(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6个。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具体解读意象

雨巷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篱笆墙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寂寥地下着小雨,更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独的氛围。

而油纸伞与雨巷、篱笆墙也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并且在寂寥地下着的小雨,在幽深、寂静、凄美、朦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迷离、空蒙的氛围,总体来说,朦胧、感伤。

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第3篇: 雨巷语文教案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3)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寂寥地下着小雨,更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独的氛围。

而油纸伞与雨巷、篱笆墙也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并且在寂寥地下着的小雨,在幽深、寂静、凄美、朦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迷离、空蒙的氛围,总体来说,朦胧、感伤。

4)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本诗中的丁香展现出其美丽、高洁、愁怨。

古典诗词中有关丁香的描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 芭蕉弯弯如月牙,丁香凄凄似别离。——李璟 竹叶岂能消积恨,丁香空解结同心。——韦庄 各自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李珣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王国维 板书: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篱墙:破败、凄凉 迷离、凄凉而哀伤的意境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四、具体探究

1、问: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明确:丁香姑娘在原文“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是美丽高洁,“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是哀怨彷徨。在原文中多次出的描摹丁香姑娘的词“美丽高洁;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2、问:作者用雨巷、篱笆墙、油纸伞、丁香姑娘等典型意象,准确地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明确: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戴望舒(1905—1950)戴,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州诗人。1928年《雨巷》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人。现代派象征主义。

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坠入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友人的家里。此时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3、问: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 、阴暗潮湿的小巷吗 ?

明确:雨巷象征着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4、问: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最终是“静默,消散”,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丁香姑娘——人生理想,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总结: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其实,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五、艺术特色

思考:诗歌采用了怎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如: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偶了新的熟悉。

七、作业设计

第4篇: 雨巷语文教案

《雨巷》教学实录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自我化解文字障碍,初步了解丁香的生态[色、形、质]特征。2.结合注解,通晓基本意象,熟读成诵。)

师:请看屏幕(呈现戴望舒图像),这个人认识吗?

生 (齐):戴望舒。跟书上印的脸相很相似。

师:大家对他的脸熟悉了,对他“雨巷诗人”的来由知多少?

(三位同时举手,走向最先的同学。)请你说,但要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

生:我查过,大体是说:戴望舒《雨巷》一诗奠定了他此后诗作的特色。

生:还有,形成了戴望舒的独特风格,所以称他为“雨巷”诗人。

师:那我们一起沉浸《雨巷》,品品诗作的特色究竟是什么。

活动一:听读

1.初听———感知诗的基调

师:同学们合上书,沉静着听。

(选配与诗歌格调相似的背景音乐,教师临场诵读。)

同学们听了,感觉到了什么吗? (只提醒不要求回答)

2.再听———整理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边看边听,将初听的感觉整理一下。如:①整首诗的感情基调;②诗中主要意象及其各自特点; ③意象中寄寓的大体情感;④诗的音乐美。

(“再听”时放教师诵读的录音,配背景音乐。)

活动二:交流

师:诗中写到的意象有哪些? 大家一起说,按先后顺序。

生(合):“我”,小巷,姑娘,春雨,纸伞,颓墙。

师:这些构成的就是诗的意境。将分散的意象有机整合起来,形成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哪位能概述一下?

生:“我”撑着油纸伞在寂寥的雨巷中“悠长”地徘徊,希望能见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来了,又去了。“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见到那个姑娘。

生:你的概述把“丁香”的修饰语丢了,应该是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

生:你也丢了。

生:我丢什么了?

生:你把姑娘来时的诗意给去掉了。

师:是吗? 姑娘是怎么诗意地来?

生:姑娘终于来了,也撑着伞,梦一般凄婉地来,梦一般迷茫地去。(一副陶醉状,引起满堂笑声。)

生:“我”仍旧希望见到的那位,还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生:不是“见到”,是“飘过”。(再作陶醉状,引发笑声。)

师:鉴赏须有想象、联想陶醉其境,他进入状态了,祝贺他!(掌声起)故事发生在雨巷,诗中雨巷具有什么特点? 用关键词说话。

生:悠长,狭窄而寂寥。

生:“我”一直撑着伞,可见一直下着雨。

生:一直下雨,说明光线阴暗。

师: 雨巷“ 长”, “ 窄”, “ 寂”, “ 暗” ( 板书)。“我”在这样的巷中举止情态怎样?

生:孤独彳亍着?

师:“彳亍”是什么意思?

生:徘徊不离去。

师:为何不离去?

生:因为他要等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就是说“我”在“寻求、期待”(板书)。这么说来,这是一首爱情诗了?

生:老师您说呢?

师:请研读背景材料,我们一起推断。

活动三:研读

师:屏幕显示一(教师读,学生听):

戴望舒1925 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时期,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时期(1926 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 年2 月遭拘捕,经保释后又遭通缉,先后避居于杭州与松江。《雨巷》作于大革命失败之际,当时的现实是:革命者被害,进步者受屈,满街狼犬,一片黑暗。

《雨巷》之后,戴望舒连续写了《断指》 《我的回忆》, 纪念在大革命中英勇献身的志士。1941年,戴望舒被日寇下狱,写下了民族正气篇《狱中题壁》。

(学生自发分组研讨,教师点拨、指导。)

生:我觉得诗中的“雨巷”是指革命道路。

生:我也这么看。戴望舒向往革命,倒数第三段“走进这雨巷”,可能是希望走向这革命的道路。

师:你们二位是说“雨巷”具有象征意义?

生:是的。

师:象征能够成立是因为本体与象征体之间存在相似性。请回顾刚才读出的“雨巷”特征是什么?

生(合):“悠长的”“寂寥的”“阴暗的”“凄清的”,“颓墙”。

师:革命道路是坎坷的,艰难的,但它的前途终究光明,怎是“阴暗”“颓废”的?

生:“雨巷”与“革命道路”意象不合,我们理解错了。

生:“雨巷” 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倒是很相似的———阴沉、黑暗、颓废、悠长。

师:大家以为呢?

生(合):同意。

师:这下思路找对了。现代诗鉴赏同样要借助古诗形象思维的方法,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感悟抽象的思维内容。请看屏幕:

形象:景、物、人、事

抽象:情、志、理、趣

形象与抽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格调(色彩、品质、情调)一致。以刚才赏析为例。(屏幕显示)

雨巷:阴暗、悠长、寂寥(形象)

社会:黑暗、漫长、颓废(抽象)

抽象内容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个人处境,因为背景决定心境,心境决定物境,也就是说诗人先是缘情择物(景、事),然后借物(景、事)抒情(言志),所以诗的景语皆情语。借用这个思路,大家赏析诗中“我”与“姑娘”的意蕴。

生:按背景理解,社会像“雨巷”一样阴暗漫长,那“姑娘”就是美好的象征了。

生:那“我”寻觅那个“姑娘”,就是寻觅着美好了。

师:“美好”是否太宽泛了?

生:我以为“丁香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我”寻觅姑娘,实际上是寻觅美好理想。背景材料证明,诗人一直在寻求革命理想。

师:“寻求革命理想”的依据呢?

生: 背景材料中说“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师:这证明他追求进步。他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但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队伍。说“革命理想”不合适,不如说模糊一些———“美好的理想”。姑娘是美好的代名词,那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那牡丹一样的国色天香岂不更佳?

生:各有所爱,也许戴望舒他就喜欢丁香。

师: 这样想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感悟诗歌意象的意蕴, 还有第二个依据, 那就是传统文化的特有寄托。请看屏幕( 屏幕显示丁香花的几种彩色图片), 这白色的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参差不齐):洁白、高洁。

师:这紫色的呢?

生(参差不齐):高雅、高贵。

师:是的。丁香花无论是白色的高洁,还是紫色的高贵,绝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文人青睐。丁香形状像个结,姿色姣好,却开在暮春,又容易凋谢,这些很容易触发人们将美好与愁怨郁结结合。于是,美丽、高洁、愁怨这三层意蕴便寄托在丁香之上,也就是说丁香成了美丽、高洁而又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是愁怨与凄美的标志。

再看(屏幕显示):

唐代李璟《摊破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怨。

唐末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一般认为戴望舒的“丁香姑娘”即化自于此。现在大家能够理解“我”为何钟情于“丁香一样的姑娘”了吧?

生:就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又是难以实现的,所以用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来比,用牡丹等其他花比,就没有“愁怨”的意思了。

生:她飘然而来,却又带着叹息与惆怅飘然而去“颓墙”之处,这正是“我”理想美好却又渺茫难觅的形象写照。

师:说得很好。《雨巷》之所以独钟于“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借传统文化底蕴,曲尽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惆怅。所以,这首诗有现代的洒脱,又有传统的典雅。

还有一个常识大家须知:“姑娘”,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总是与美好事物联在一起的,尤其是美好的理想与追求,屈原《离骚》中写了不少香草、美人,即是代表。所以,写了追慕姑娘,不等于就是爱情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谁来总结一下,有哪些具体情况?

生: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

生:还要看传统文化的意蕴。

活动四:品读

师:好的。通过上面的研读,我们知道了《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那种悲剧感和孤独感,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就感觉到了。理解了,我们再读这首诗,体味体味。(齐诵)有味道了,说明有感觉了。大家比较一下,诗人明说与这样暗说,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异?

生:明说就不是诗了,暗说不限定,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

生:太隐晦也不好,文化浅的人看不懂。

生:诗本身就是高雅之作,不是流行歌曲随便哼,有能力才去欣赏嘛。

师:实践证明,这首诗我们不是领悟了吗? 诗人重象征重暗示,虽朦胧而不神秘啊。对这首诗的节奏方面,大家有什么明显感觉?

生:每一节都有重叠,有一种特有的回环感觉。“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真美。

师:重叠反复,仅仅产生的是回环之美吗? 你刚才读的,如去掉前一个“像梦一般地”,只保留“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效果会有什么差异?

生:意味不一样。重叠一下(边读边比较),有强调作用,意味重多了。

师:对了。反复申说,就是细腻地倾诉着诗人低回的心声和迷茫的心境。还有吗?

生:分节排列,似断实连。比如,“她似有”,“她彷徨”,“她静默地走近”,有一种流淌、深沉而优美的旋律。

师:注意到每一节的字音了吗? 在诗中叫韵脚。一起圈圈,会发现什么?

生(合):娘、偟、怅、茫、巷、怅、娘。

师:这叫押韵。

生:每一节中间还有呼应的同韵字,如第一节的“巷”,第二节的“芳”等。

师:押韵读起来有什么效果?

生:和谐动听,有音乐感。

师:所以,叶圣陶先生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体现了现代诗的美韵。

至此,我们可以完整解答“雨巷诗人”的大体内涵(屏幕显示):

重象征重暗示、虽朦胧而不神秘的表现风格;

现代而又古典的音乐韵律;

抒写孤寂心境,呈现愁怨之美。

学习《雨巷》最有效的方法是沉浸其中,美美地读,直至背下来,默默地品。这样你才能体味到它美的品质。让我们在美读四、五、六节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出处:

期刊名:中学语文教学 第7期

发表时间:207月

起止页码:24—30页

网址: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雨巷》教学设计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 的 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 的 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 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

⒉ 同学们,《小城雨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烟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优美····

(二)走进诗人戴望舒

对于江南、对于雨巷,无数的作者、诗人都曾经描写过、抒发过对她的浓厚情感。其中有一位近代的诗人,因为一首描写雨巷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

介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体味全诗,整体感知

⒈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5篇: 雨巷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第6篇: 雨巷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整体感知,正字音

(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 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 问: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表愁怨和忧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声声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柳永《雨铃霖》

(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三、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6个。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2、具体解读意象

第7篇: 雨巷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雨巷》是来自人民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意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情感,并使学生达到认识诗歌意蕴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价值的评价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但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悟诗歌意蕴。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感悟雨巷,意象层生——深入雨巷,思想特色——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意象、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导读与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联想与想象法 教具 黑板,多媒体

环节及时间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能力

第二课时:

导入

(5分钟) 江南的小巷, 寂寥悠长。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希望同学们合上课本,闭上眼睛,用心体会,聆听一段配乐朗诵。(教师示范朗诵《雨巷》,多媒体播放录音)

认真聆听教师朗诵

培养学生感受能力

整体感知,

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5分钟) 同学们,老师朗诵的这首诗歌叫什么?《雨巷》

对,这首现代诗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了解了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写作背景,也反复诵读了这首诗歌,对诗歌整体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相信大家对诗歌的情感一定有了很好的把握!

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情感。(点评同学朗读,注重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的朗诵速度)

配合老师回答问题

朗诵感受诗歌情感

重点分析诗歌意象

(16分钟) 诗歌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那么这首诗歌是依靠什么样的意象来向我们传达这种哀伤的情感的呢?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PPT展示】意象:诗歌中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象和物象

老师想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雨巷》中有哪些重要的意象?

重点分析“丁香”“雨巷”“我”“姑娘”等意象。【板书“丁香”“我”“姑娘”“雨巷”】

自主思考,合作探讨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雨巷意象

【ppt展示雨巷图片】

思考如果诗歌的背景在喧嚣的集市中可以么?雨巷给你什么样的直观感受呢?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雨巷意象,理解作者选择雨巷作为背景的意义,感受雨巷之美。

明确: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意象 思考丁香的形象与寓意,此处换为别的花朵如牡丹是否可以?不可以。【ppt展示牡丹与丁香花】

形象: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正所谓“花如其人,人如其花”

【ppt展示丁香相关的古典诗词】

在诗词中感受丁香意象的内涵与寓意。

寓意: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

第8篇: 雨巷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读、背诵全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导入】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跟随日本著名作家青冈卓行披文入里,从独特的视角欣赏到了维纳斯雕像的神韵之美,也学会了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欣赏艺术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眼光,走进戴望舒先生朦胧优美的诗境,沐浴诗的光辉,接受诗歌艺术的陶冶吧!

【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戴望舒

1.请一位同学根据预习简要介绍戴望舒,另一位同学予以适当补充

2.教师精要简评(屏幕显示)

二、走进“雨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情调,理清思路,

1.教师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重点字音检测(课件展示)

2.个性化朗读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安排两位同学读全诗)

(2)阅读评议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3)学生在评议感悟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展示阅读。

3.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诗歌

4.交流视听感受,学生结合预习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1)从诗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2)从诗文朗诵及视频画面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调?(朦胧、忧伤、凄婉动人)

(3)理清诗文思路[找出体现思路的语词](教师依次逐步屏显下列内容)

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飘过我身旁

到了篱墙

(照应)

走尽雨巷……

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思考讨论诗歌意象虚幻性。问题:诗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样德方式出现的?

[学生答问]:

“希望”一词自始至终,表明诗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状态下的虚幻追求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小结:诗歌整体特色象征手法,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4)走出影音,诗文留给了你怎样的情绪?(无尽的徜徉与回味)

这首诗何以有如此的魅力让我们回味无穷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文共同探讨吧!(学生齐喊学习口号:奇文共赏,领略风光!)

三、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学生朗读品味诗歌,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意象加以赏析交流

教师明确重点: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一共采用了6个典型意象。

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人物形象:我、姑娘

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暮春时节,在悠长的雨巷,撑出一顶油纸伞,为小巷平添了一份寂寥,凄清氛围,也撑起了一个风雨中独立消魂的形象。

雨巷:小巷在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延伸着,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濛濛的细雨,更是充满了朦胧意蕴之美。它悠长寂寥,牵动起行人的无限忧思,形成一种无尽的绵邈之美。

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一词。在诗人的眼

里,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譬如屈原“香草美人式”的

比喻一样,诗人为什么要用丁香来修饰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一样的芬芳。)

明确:(分屏展示)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朦胧却不轻佻,芳香宜人。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往往是美丽、高洁和愁怨彷徨的象征。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十分符合。

篱墙:颓圮衰败,更给人一种哀怨、惆怅的凄凉氛围。

“我”和姑娘:彷徨寂寥、冷漠惆怅、悄然飘然、凄婉迷茫

总结:

诗人选取了一组和谐凄美的意象,贯以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勾画出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涵泳回味,背诵诗文,学生同桌互动3.诗文朗诵展示

四.走出雨巷,回味思考(探究活动)

1.把握诗歌情感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使作者充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参考背景)

2.富有音乐感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是从诗文的句式结构、修辞、节奏及音韵的方面揣摩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1)《雨巷》的音节特色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妙用复沓句式,节奏整齐和谐,叠词运用富有律动美。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3)修辞上用排比的手法,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濛的意境。

(5)《雨巷》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明确:诗歌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五、小结鉴赏诗歌方法

刚才在徜徉雨巷涵泳其中的过程中,我们已一道完成了对该诗的鉴赏,请同学们回味总结一下我们诗歌鉴赏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以后再学习鉴赏诗词歌,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探讨后明确: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诗。

2、理解诗歌,在诵读中感悟作品,体会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六.回味文本跟视屏诵读结束语:

同学们,读着优美的诗文,徜徉于文学的殿堂,你的心里是否在涌起几分感动。是呀,人生是坎坷的,但生活是多彩的,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激情吧,只要追求不断,生活的美好便会一直展现,无论坦途还是艰险。

七.课下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并能够默写。

2.学用诗歌的象征手法,选取恰当的意象,试写一首诗歌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及学案初步理解,熟读课文

延伸阅读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跳水》语文教案范文(精选十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28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稻秧脱险记》语文教案素材精选10篇,欢迎品鉴!
2023-11-28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语文教案【八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28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语文教案范文汇总八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27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社戏》教案范文(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27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爷爷和小树》语文教案汇编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1-27
教案是指每节课教师所写的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通过备课,做到心中有数,分散解决教学难点,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圆满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案精选十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25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版本。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锦集十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11-25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九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25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汇编10篇,欢迎品鉴!
2023-11-25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