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榆次区什贴小学梁林凤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
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凇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围绕“雾凇是怎么样的美丽、奇特”,学习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第一自然段: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导: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
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
(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
(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读,画
(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2)画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5、品析
(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诗句的含义。
6、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
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
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学习,探讨:
(1)从这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3)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引导理解:
(1)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从“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中理解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有二:其一,严寒季节;其二,饱和的水气。
(2)饱和的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
(3)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齐读。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结
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
紧扣“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体会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
“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指名读,评价,齐读,读出变化之慢。
(4)至此,雾凇就这样形成了,雾气还在不断地凝结呢!作者又连着写道„„(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多么神奇啊,再读。
3、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然后出示雾凇形成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五、总结练笔,升华美景
1、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观看雾凇影片。
2、练笔(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练习)
(1)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3)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六、拓展延伸,探寻美景
(大屏幕展示它们的图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大自然是神奇的,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火烧云、彩虹、海市蜃楼、极光等等,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或向身边有经验的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进行查找,通过日记、摄影、图画等形式与同学、老师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七、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奇观
雾凇
形成水汽——遇冷——凝结
【教学反思】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贯穿于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反复的读,通过自读,让学生潜心发现思考问题;通过互相读,思维产生碰撞;通过看图读,把想像插上翅膀;通过配乐读,让学生走入诗一般的意境。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梦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更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再现了雾凇这一奇特、壮丽的奇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孩子们会在语文课堂上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篇二】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三、学习二自然段,探究: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1)第二自然段共_____句话?这几句话都是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话写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那些条件?
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说____________这句话哪个词说明雾气饱和(阵阵)
(三)师:雾凇是怎样凝结成雾凇的呢?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地给
,逐渐变成,最后
这些词还写出了雾凇的 “最初,逐渐,最后”这几个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作文中要学会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为什么把雾凇比作白银呢?这比喻其实蕴含着 作者的什么感情?因为喜爱,所以用这样的比喻。带着喜爱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话。
四、尝试记忆引导背诵:这么神奇而美丽的雾凇形成过程想不想给更多的人介绍一下?有什么快速记忆的好方法呢?(弄清每句写什么,句与句关系,在每句中找出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第二、三句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
第四到八句写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雾汽涌向两岸,笼罩长堤,淹没树木,逐渐形成了雾凇。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拓展练习:业余小导游
5.游客太多,导游小分队出动,其他同学观察,评选最佳导游(一起指向表现最好的一位)。
六、总结板书,点明本课收获,并总结谈话:同学们,吉林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而你们的聪明好学,也让我看到了教室里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么多花能把我们祖国装扮得象吉林雾凇那样美丽动人。
【篇三】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出示课件)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观察雾凇图片,谈感受。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朗读本段,读出雾凇的美丽动人。
(2)、它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汇报:
(1)、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这里的“饱和”怎么理解?(2)、吉林“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待学生说后出示“从当年十二月„„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出示课件)看图,这符合雾凇形成的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比较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这些松针、柳枝有何变化? “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朗读:这么充满魅力的雾凇奇观,这么精美生动的语言,我们也得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啊!(自读、齐读)
4、指导背诵。(抓关键词)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1)、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说说雾凇有些什么姿态?(2)、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3)、指名说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带着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结合,延伸课外。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自然景观富有情趣(课件出示画面)用文中的一些词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2、交流,说一说。板书设计:
22、雾凇
水汽——遇冷——凝结
晶莹洁白
奇观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