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实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实录

【www.scfaying.com--教学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实录

师:这是一条来自辽沈晚报的消息,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为教育人民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今年9月18日,也就是今天晚上9时18分,辽宁省14个市将首次统一鸣响“国耻日”警报3分钟。沈阳市国防教育办主任林跃进说,“以前依照惯例,沈阳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鸣响警报,省内其他一些城市如抚顺等也有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但是时间、方式并不统一,今年是全省第一次统一在当天晚上9时18分鸣响警报。”

本课资料集:/teach/5457.html

师: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今天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正好要学习这篇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想,历史的巧合更加激励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东北三省的地图,这是大连,这是沈阳。谁能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的情况?

生:(沉默。)

师:忘了?大家想一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发生什么事件了?

生:(欲言又止)

师:想不起来,不敢说?哪一年?

生:19……

师:前面已经说过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那么算一下?

生:1931年。

师: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断了沈阳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然后向沈阳北大营和沈阳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师:与此同时,蒋介石又抛出了“三日亡国论”:     “到现在他(指日本),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这是他在1934年8月27日的一个讲话。而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大公报的社论写的。当时还有这样一些言论:“我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也发表演讲:“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国联,相当于今天的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叫做国际联盟。当外族入侵的时候,国联能为你伸张正义吗?不可能。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生:(哄笑。)

师:这些都表明在当时一些人心中有一种悲观情绪,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这一天是1934年的9月25日,两年之后的9月25日,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中国文坛从此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实在这个时候,先生的身体已经患病,但他仍然顽强地用笔作武器,与敌人斗争,唤醒中国人的良知。

生:(神情肃穆。)

师:现在大家听一下课文的朗读录音。听的时候注意,一是要注意一些字的读音,二是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听录音。)

师:好。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些字,要读准字音,一起读!

生:读“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脂粉”。

师:很好,非常准确。再大声读一遍,好吗?

生:(再读。)

师:说说下面的词什么意思?

生: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用谎话骗人。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反驳对方观点的,所以叫做驳论文。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驳论文的知识。议论文有三个要素,是什么?

生:论点、论据和论证。

师:论证的方法有什么?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师:还有一个概念叫做论证方式。表达方法和表达方式是一样的,但是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却不一样。论证方式包括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师:那么,对方的观点写成议论文,有什么要素?

生:还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师:哈哈,是啊。那么,我们反驳对方的观点,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

生:可以反驳论点。

生:可以反驳对方的论据。

生:可以反驳对方的论证方法。

师:对。

生:(露出不解神色)怎么反驳对方论证方法?

师:比如说,我说只要你努力,就能考上重点高中。这个论点对吗?

生:对。

师:然后我举例论证,你看某某人,经过努力就考上重点高中了。这个论据也是对的吧?

生:对。

师:但是我的论证确实是错的,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仅有勤奋和努力就够了吗?

生: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师:对,所以,用刚才那个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本身就是错的,论点自然站不住脚了。

生:明白了。

师:下面大家看文章的第一二段,看作者摆出了对方的什么论据和论点?

生:(自读课文片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时候,走廊另一头的音乐教室传来一个班级的合唱声:“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师:是啊,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年代里,从1840年开始的一百多年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历史上最屈辱的时代,一块块富饶的土地从祖国分割出去,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歌曲: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是闻一多的诗句,《七子之歌》,从1999年开始传唱的是这首《澳门》,还有别的地方,包括我们大连的旅顺口。这七子,是祖国的七个孩子,是七处被分割的国土。国土沦丧,人民饱受欺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国人可能就丧失了自信力,所以有了大公报的社论。那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生: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生:不久,只希望“国联”。

生: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师:由这些论据得出了结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似乎无懈可击。那么作者怎样反驳呢?看文章三到五段。这一部分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本课资料集:/teach/5457.html

师:那我们有什么呢?

生:有他信力。

师:对,我们曾经有过他信力。所以,对方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错误的。对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其实,鲁迅先生又何尝不是偷换概念呢?这其实是作者的讽刺艺术和幽默语言。这就好比甲同学说乙同学:你真不像个好人,我马上对甲同学说,怎么能这样说话呢?他本来就不是好人!

生:(大笑。)

师: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四五两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师:我们失掉了他信力,发展了自欺力,总之不是失掉了自信力,所以,对方的观点是错的。

师:看文章第六至第八段,看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论点?提出那些论据来证明?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生:(自读课文片刻)论点是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对了,也就是说,对方所说的失掉了自信力的中国人只是一小部分,是片面的。还有很多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对方犯了——

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师:对。论据是什么?

生: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师:那么请大家概括一下,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人?

生: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勇于奔走呼号的人。

师: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呢?

生:被摧残被抹杀。

生:历史上没有记载。

师:历史为什么没有记载?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念注释)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师:是啊,比如清史。

生:是爱新觉罗氏的家谱。

师:历史只是把那些帝王将相需要的材料记录下来,所以有些研究历史的人不仅研究正史还要研究——

生:野史。

师:一些真正反映历史本来面目的东西往往存在于野史之中。鲁迅也从一些野史之中读到了民族的脊梁。看最后一段,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生: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师: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生:已经死去的人。

师:哎呀,凡是有自信力的人都死去了?那么中国还有什么希望?!

生:指的是社会的底层。

师:很好。或者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的革命人民,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生:有良知的民众。

师:所以,我们无法忘记,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是无数普通的民众,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抗日热情,在敌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有效地牵制了敌军的深入。同时,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军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退了侵略者。

师: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些,现在我们回头看一下本文的结构。作者首先摆出对方的论据,由这些论据得出结论,是什么?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作者是怎么反驳的?

生:我们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

师:然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是什么?

生: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然后开始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生: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师:好了,作者的思路就是这样。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作业是完成练习册的基础知识和第一个阅读段。下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练习指导

延伸阅读
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多种多样,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一经出现,发展很快,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课文《乡愁》教学实录精选7篇,欢迎品鉴!
2023-11-14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精选八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10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堂教学实录范文(精选十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10
评析是指分析、评论。分析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的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村居的教学实录十一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06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桥教学实录特等奖集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02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十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0-31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9古诗两首》名师教学实录范文汇总八篇,欢迎品鉴!
2023-10-23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不同于听话、说话,它是由说、听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的口语交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桥》教学实录(锦集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0-1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范文(精选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08-10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年一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教学实录一年级语文指导丛书优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06-18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