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复的意思|文言文复习专题——虚词课内训练

高考指导 |

时间:

2020-05-27

|

【www.scfaying.com--高考指导】

取材于课本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强化训练题

    1.下列句中“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句子中“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下列各句中“其”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5.下列句中“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6.下列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曰:“弊在赂秦也!”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D.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7.下列句中“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下列“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下列“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10.下列“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11.下列句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12.下列“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谓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3.下列“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4.下列“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15.下列“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陈涉少时,与人佣耕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王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16.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E.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天在也

    F.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17.下列句子中“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而记游者甚众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18.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可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强化训练题参考答案

    1.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2.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3.D(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什么)

    4.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5.C(①如,像②如,像③如果④如果⑤你们,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

    6.A(A助词,表感叹语气B助词,表判断语气C表停顿D助词,表疑问语气)

    7.AE(A就,承接连词B乃,是就是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D转折连词E就,承接连词)

    8.ADG(A才B是C竟然,却D才E就F这样G才H你的)

    9.CEF(A将近,几乎B暂且,姑且C将要,马上D尚且E将要,马上F将要,马上)

    10.CD(A地方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11.CD(A因为B是C对,向D对,向E为了F表被动)

    12.Af(A词尾,……的样子B之,他C哪里D兼词,于之E语气助词G词尾,……的样子)

    13.ACE(A于是,就B趁机C于是,就D凭借E于是,就F通过)

    14.AC(A被B比C被D引进对象)

    15.DF(A替B连词,和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E介词,和,跟F语气助词,表疑问)

    16.BG(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顺承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在)

    17.B(A判断语气B……的人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判断语气)

    18.BF(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得E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


(即《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答案:1-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5-9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10-11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12-15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16-19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20通“如”:好像,如同。21-23通“尔”,你,你的。


二、何
1、君何以知燕王?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客何为者?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10、作计何不量!
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5、吾何爱一牛?
16、徐公何能及君也?
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2、何乃太区区!
23、万钟于我何加焉!
24、何其衰也!
25、如太行、王屋何?
26、其如土石何?
答案:1-3什么。4-7哪里。8-10多么。11-14为什么。15、16怎么。17何:通“呵”,喝问。18-20“何如”怎么样,怎样。21“何意”岂料,哪里料到。22“何乃”怎么能。23“何加”有什么益处。24‘何其“多么。25、26“如……何”译为“对……怎么样”。

三、乎
1、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 壮士,能复饮乎?
3、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2、无以,则王乎?

答案:1-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4-7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8、9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11-13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14-19同“于”,对,于。20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21-22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四、乃
1、乃入见。
2、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良乃入,具告沛公。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7、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8、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9、今君乃亡赵走燕。
10、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1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8、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9、作计乃尔立。
2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1-4于是,5、6才,这才。7-10却。11-14是,就是,原来是。15-17竟然。18、19这样。20你,你的。

五、其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5、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6、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7、 既其出。
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0、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1、其孰能讥之乎?
1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3、其为死君乎?
14、怀其璧。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6、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1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3、则齐国其庶几乎?
2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5、其若是,孰能御之?

答案:1-3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4-6其中,其中的。7-9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们”“我(的)”、“自己(的)。”10-1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14-1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17、18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19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件事”之类的词。20、21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22、2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24、2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4、不出,火且尽。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旦夕且死。
7、吾攻赵,旦暮且下。
8、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9、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0、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11、且矫诏纷出。
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3、且使遽告于郑。
14、且秦强而赵弱。
15、且相如素贱人。
1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7、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9、示赵弱且怯也。
20、磐石方且厚。
21、四体康且直。
2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24、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2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答案:1-3暂且,姑且。4-7将,将要。8-13而且,并且。14-17况且,再说。18尚且,还。19-22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23-24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25“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七、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4、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形若土狗。呆若木鸡。
8、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9、若无罪而就死地。
10、其若是,孰有御之。
11、若毒之乎?
1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13、若何为生我家?
14、若入前为寿。
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答案:1-4如果,假如。5-10像,好像。11-15你(的),你们(的)。16此,如此,这样。

八、所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某所,而母立于兹。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失其所与,不知。
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9、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10、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1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1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13、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9、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0、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1、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22、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答案:1-4处所,地方。5-9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10-11“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12-15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16-18“所谓”所说的。19-22“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竟为秦所灭。
3、为仲卿母所遣。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夫子何命焉为?
6、何辞为?
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且在邦域之中,何以伐为?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1、慎勿为妇死。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15、为击破沛公军。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公为我献之。
18、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资一欢。
1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22、君为我呼入。
23、为君翻作《琵琶行》。
24、臣请为王言乐。
25、为长者折技。
26、为之奈何?
27、不足为外人道也。
2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1、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32、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3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答案:1-4介词“被”。5-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10指心理活动。11-13为了。14--25给,替。 26-29对,向。30-32因为。 33在,当

十、焉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不复出焉。
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5、且焉置土石?
6、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则牛羊何择焉?
10、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11、今其室十无一焉。
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3、悲予志焉。
14、则牛羊何择焉?
1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16、谨食之,时而献焉。
1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8、犹且从师而问焉。
19、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答案:1-4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5、疑问代词“哪里” 6-8疑问副词,译为“哪里,怎么” 9-14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15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16-19相当于代词“之”。

十一、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8、余闻之也久。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0、是说也,人常疑之。
1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3、此不知人之祸也。
14、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5、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8、其业有不精……岂他人之过也?
1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毋从俱死也。
21、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2、穷予生之光阴以疗也哉?
23、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1-3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4-7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8-10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11、1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13-1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17、18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19、20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21-23(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
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不赂者以赂者丧。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忽魂悸以魄动。
6、樊哙侧其盾以撞。然而隐忍以行。
7、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8、遂自投汨罗以死。
9、各各竦立以听。
10、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1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12、属予作文以记之。
13、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4、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5、以乱易整,不武。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8、皆以美于徐公。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0、以勇气闻于诸侯。
2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23、策之不以其道。
24、今以实校之。
25、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26、贵以近知远。
27、固以怪之矣。
28、日以尽矣。
29、无以,则王乎?
30、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31、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32、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3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34、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35、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3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37、人人自以为必死。
38、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39、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41、铸以为金人十二

答案:1-3因为,由于。4、5连词,表并列。6-8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9-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11-1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14-16介词,可译为把,拿,用。17、18以为,认为。19-22凭,靠。23、24按照、依据。25、26是介词“根据”。27、28通“已”,已经。29通“已”,止。30-33译为介词“在”。34-36“以为”即“以之为”,译为“把......当作”或“把.....作为”。37-39是“认为”,与今同。40-41是译为“把......制成”

 十三、因
1、因取刃杀之。
2、因屏人曰。
3、因拔刀斫前奏案。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5、因谗之曰。
6、变法者因时而化。
7、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8、因其固然。
9、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我欲因之梦吴越。
10、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11、伺者因此觉知。
12、因河为池。
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15、不如因而厚遇之。
16、因击沛公于坐。
17、因入京师观太学。
1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9、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0、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21、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22、于今无会因。
23、因遗策。

答案:1-5于是,就。6-8依照,根据。9-14依靠,凭借。15-17趁着,趁此。18通过,经由。19-21因为。22缘由,机缘。23沿袭。

十四、于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4、于众人广坐之中。
5、乃设九宾礼于庭。
6、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7、故燕王欲结于君。
8、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9、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10、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1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15、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1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17、君幸于赵王。
18、受制于人。
1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0、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答案:1-3对,对于。4-6在。7、8与,跟,同。9、10到。11、12从,自。13、14在......方面。15、16比。17-19被。20向。

十五、与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
2、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4、相如闻,不肯与会。
5、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7、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
8、失其所与,不知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0、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1、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12、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答案:1-4介词“和、跟”,5、6是连词“和、与”,7-9是动词,“给”“联合”“结交”,10-12是句子末尾的语气助词,同“欤”

十六、则
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6、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7、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之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4、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16、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
1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18、不然,则其所疏远。
19、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20、临视,则虫集冠上。
21、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22、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答案:1-3却,可是。4-7那么,就。8-15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16-18就是。19、20原来是。21、22原来已经。

十七、者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1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1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14、石之铿然有声者。
15、近者奉辞伐罪。
1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7、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答案:1-3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4-6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7-9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引出原因。10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11、12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13、14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15-1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语助作用。

十八、之
1、我见相如,必辱之。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10、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后一个之“之”。)
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2、之二虫又何知?
13、何陋之有?
14、宋何罪之有?
15、句读之不知。
16、何功之有哉?
1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后一个“之”。)
18、君将哀而生之乎?
1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0、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2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2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24、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后一个“之”。)
2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8、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29、石之铿然有声者。
30、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1-4他,她,它(们)。5-7结构助词“的”。8-10动词“往,到......去。”
11、12代词“这,此”。13-1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18-23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24、25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26-28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29、30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考复习18个常见的虚词练习

 

一、 

 练习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寡人之于国也》          代词 “他(他们)”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代词 “他(他们)”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代词“它(它们)”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指示代词 “这(这些)”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 “这(这些)”

6.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代词 “我”

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助词,取独

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助词,补语的标志

9.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提宾标志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提宾标志

11.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调整补足音节或表示停顿,无实义。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定语后置标志

13.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定语后置标志

14.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动词“去”“往”

15.吾将瞷良人之所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动词“去”“往”

二 

 练习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孟子二章》        介词,“用”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介词,“按照”“依照”

4.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把”(把……作为)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连词,“而”以致

6.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 “认为”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介词,“因为”

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介词,“凭借”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介词,“在”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相当于“而”并列

1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相当于“而”修饰

12.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相当于“而”目的,“来”

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相当于“而”修饰

1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因此”

15.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因为”

三. 而 

 练习

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连词,并列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连词,递进

3.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          连词,并列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连词,承接

5.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  《劝学》    连词,转折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词,假设

7.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连词,条件

8.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连词,因果

9.顺风而呼。 《劝学》   连词,修饰

10.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连词,修饰

1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同“尔” 代词,“你”“你的”

12.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同“尔” 代词,“你”“你的”

1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罢了”

 

四. 其

 

练习

1.秦王恐其破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代词,他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代词,他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代词1,他的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代词,自己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代词3“其中”“其中的”

6.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代词3“其中”“其中的”

7.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代词3“这”“那”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代词3 “那些”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副词“大概”

10.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语气副词“难道”

11.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语气副词表祈使商量,“还是”

1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副词表期望,“一定”

13.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连词,如果

14.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祭十二郎文》连词,“是……还是……”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语助词/那些

五. 于

 

练习

1. 得復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在   

2.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而耻学于师。 《师说》   

4.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在……方面

6.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7. 宦士三百人于吴。《勾践灭吴》  

8.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从/比

9.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12.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此

13.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对于此

14.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这

 

六. 焉

 练习

1.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语气助词

2.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语气助词

3.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语气助词,反问

4.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代词,他

5. 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  代词,它

6.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游褒禅山记》代词“这里”“那里”

7.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形容词词尾

8.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疑问代词

9.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兼词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兼词

 

七. 乃

 

 练习

1.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于是

2.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于是就

3. 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5.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判断,是

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竟

7.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你的

8.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判断

9.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竟

10.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却,竟

 八. 且

 练习

1.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并且”“又”

2. 且矫诏纷出《五人墓碑记》 “并且”“而且”

3.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那么”

4.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并且”

5.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况且”

6.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尚且”

7.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姑且”

8.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

9.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将”,“将要”

10.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将要”

1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将近”

 九. 所

 练习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助词1所存在的地方

2.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助词1所拜访的人

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助词1所想要的东西

4.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表处所

5.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名词,表处所

6.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助词2表被动

7.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助词2表被动

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表示原因

9.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示凭借或手段

10.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方式

 十. 若

练习

1.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代词“你”

2.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你”

3.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假设,“如果”

4.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愚溪诗序》动词“像”

5.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勾践灭吴》动词“像”“好像”

6.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  连词表选择“或”

 十一. 乎

 

练习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 在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介词,相当于“于”

3.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语气助词表反问

4.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师说》语气助词表反问

5. 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触龙说赵太后》  语气助词表疑问

6. 壮士!能復饮乎?《鸿门宴》  语气助词表疑问

7.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语气助词表揣测

8.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语气助词表停顿

9.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语气助词表感叹

10.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作词尾

 十二. 何

 练习

1.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作谓语

2.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疑问代词作谓语

3.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

4.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疑问代词作定语

5.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副词2,怎么

6.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副词1,为什么

7.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2,多么

8.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复音虚词1,怎么样

9.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复音虚词2,凭什么

 十三. 也

练习

1.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表示判断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示判断

3.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表陈述

4.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表感叹

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反问

6.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五人墓碑记》    表疑问

7.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疑问

8.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表反问

9. 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表祈使

10.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助词,句中表停顿

11.知他今宵宿在哪里?有梦也难寻。《长亭送别》同现代汉语中的“也”练习

   

十四. 者

 

练习

1.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用法1 “……的人”

2.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用法2“……的(国家)”

3.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用法2“这三个国家”

4.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用法3

5.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   用法4

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用法4

7.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引出原因

8.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假设

9.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定语后置

10.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定语后置

十五. 与

练习

1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介词,“跟” “同”

2.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介词,“跟” “同”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连词表并列“和”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介词,“跟” “同”

5.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结交”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

7.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助词,通“欤”

8.则与斗卮酒。《鸿门宴》动词,“替”“给”

9.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动词,“替”“给”

10.熟能与之?《孟子见梁襄王》动词,“归附”

 

十六. 则

 练习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连词1,就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连词2,那么

3.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连词1,于是就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连词2,就

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连词3,如果

6.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连词3

7.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连词4,却

8.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连词5,就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用法2

10.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用法3

 

十七. 因

 

练习

1.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因为

2.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依靠,凭借

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借助

4.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经过

5.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趁机

6. 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趁机

7.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于是

8.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

9.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沿袭

10.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接着

 

十八. 为

 

练习

1.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给

2.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替

3. 为之奈何?《鸿门宴》 对

4.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

5.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替/做出

6.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做

7.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是

8.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认为

9.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治理/被

10.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被

1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语气,呢

12.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对着

 

 

 

延伸阅读
重庆08年高考体育专业考试代考生起跑线上被捉“其实我也只是想考好一点啊。”昨上午,重庆2008年高考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在西南大学第一田径场全面开考。一名考生因找人替考被监考官当场识破,流下了悔恨的眼泪。此次考试共吸引了来自全市40个区县的3894名考生报名参加,是重庆历年来体育专业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高中语文>高考指导
2020-09-06
序号 学校名称 项目 1 清华大学 田径、射击、游泳、赛艇、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 2 北京大学 田径、健美操、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赛艇、棋牌 3 北京理工大学 田径、武术、足球、篮球、定向 4 中国人民大学 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排球、田径、足球、跆高中语文>高考指导
2020-09-06
北京大学招生录取规则揭密 校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邮编:100871电话:010-62751407网址:www pku edu cn一般规定1 北京大学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提档比例一般可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20%以内。2 若在北京大学投档分数线上不能完成定向专业招生计高中语文>高考指导
2020-08-23
比喻的六种类型明喻: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例如: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高中语文>高考指导
2020-08-13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高中语文>高考指导
2020-08-07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高中语文>高考指导
2020-08-07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高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高中语文>高考指导
2020-08-07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高中语文>高考指导
2020-08-07
解读2008年高考新方案     令社会广泛关注的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正式公示。昨天上午,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向记者进行了解读。     他说,2008年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原来高校唯分录取相比,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对高考选才的要求,使高考选才既重统考,又重高中语文>高考指导
2020-08-07
改革高考能否为学生“减负” 理性看待高考改革在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要求改革高考的呼声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旋律。这里既有高考本身“法久终弊”的原因,也有改革受到各方面制约,难有所谓“大突破”而使社会产生焦虑的因素,更因为有些人把一些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问题,简单地全部归因于高考,以为只要改革高考,其他高中语文>高考指导
2020-08-06

图文推荐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