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哲平《熊十力隐居在番禺》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1948年底,著名哲学家、新儒学理论奠基人熊十力在内战的战火中来到广州番禺区化龙镇,在学生黄艮庸的祖屋观海楼隐居一年多。1948年,熊十力还在杭州时,在写给徐见心的信中说:“世乱,而年力日衰,惮耗心力。颇思依黄艮庸,度残年于南海。”可见他是颇为向往岭南这片避世修养之地的。
时局混乱,地方不靖,熊十力也不敢离开观海楼到处跑。他就靠书信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并通过学生黄艮庸、张北海等与广州社会存在一些学术互动。比如,为纪念明代硕儒陈白沙诞辰520年,他写了一篇重要的论文《陈白沙先生纪念》。
熊十力隐居观海楼,在义女熊仲光的协助下,完成了《十力语要初续》与《正韩》两部重要著作的编辑和补充写作。
当时,人们不知这个满脸胡子的老头子是什么来历,只知他是个怪老头。熊十力有时坐在门前休息,有时在屋内写字。他的书法很特别,看不出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如今在观海楼一楼里屋的墙上,还有熊十力亲笔题写的一块匾,写着“仁宅”,落款“十力”。在村人的眼中,和熊十力的书法一样难以用常理判断的还有他的行事方式。熊十力喜欢吃鸡,声名在外。有一次赴宴,一碟白切鸡一上桌,就被熊十力拿到自己跟前吃起来,完全不管别人。
因为有黄艮庸的帮助,熊十力得以在1948年至1950年这段风云漫卷的历史时期,安居乡间,待抉去留。
熊十力早在1917年11月来过一次广州,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任参谋。次年5月离开。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思索良多:“吾亦内省三十余年来,皆在悠悠忽忽中过活,实未发真心,未有真志……于是始决学术一途,时年已三十五矣。此为余生之一大转变,直是再生时期。”从此远离政治,潜心学术。
三十一年后,熊十力再次来到广州,迎来了人生第二次重大抉择。
熊十力因避乱一路南下,从杭州乘汽轮抵达广州,随行的有幼女熊再光、养女熊仲光和一男仆。黄艮庸把他们带到了番禺化龙老家的观海楼安顿。
这是观海楼迎来的第二位大儒了。1928年,梁漱溟就曾来住过。二十年后,观海楼又迎来了熊十力。在南下的途中,他避世的思想一直在动摇。他在写给张启昀的信中表达了这种纠结:“去冬南下,感民生涂炭未已。”
既然不能忘天下,那么出山以后的路往哪边走,确是痛苦的选择。几番反复,几番煎熬,熊十力拒绝了台湾的邀请。1949年10月,董必武、郭沫若联名发电报到中山大学,由黄艮庸转交熊十力,希望熊十力北上。熊十力回复:“如于北大允吾依旧例教书、课日如故……吾可回北大任教。如果任何官衔,决不北上。”
回到这个可以棒喝生徒的课堂,是熊十力在1949年最大的心愿。熊十力说得很明白,他愿意北归,要的只是一席教书之地,读书人的这点自觉,与中国文化的存亡息息相关。弟子徐复观在《悼念熊十力先生》中写道:“熊先生是牺牲个人现实上的一切,以阐发中国文化的光辉,担当中国文化所应当尽的责任。”
生命与中国文化,在熊十力是凝为一体的。(摘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蒋介石过50岁生日时,特地请熊十力到总统府祝寿,想利用“熊圣人”的名望来为自己涂脂抹粉。酒酣之际,众高官显贵争相写贺词为蒋介石歌功颂德。轮到熊十力,他哈哈大笑了一阵后,挥毫疾书,写下一首赤裸裸地讽刺蒋介石的诗:脖上长着瘪葫芦/不花钱买篾梳/虮虱难下口/一生无忧/秃秃秃/净肉/头。熊十力写罢,又是一阵狂笑,提着裤子装作急着解手的样子夺门而出,扬长而去。众人皆摇头称他“熊怪人”。(摘自《民国学者的骨气》)
由于迭遭抄家、批判等变故,熊十力精神有些错乱,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连裤袜之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去街上或公园,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
(摘自《闲话之书生不自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熊十力面对混乱的时局,自感年力日衰,想去南海修养身心,度过余年。1948年,他在给徐见心的一封信中提到这些感受和想法。
B.熊十力携家眷避乱南下广州,得学生黄艮庸帮助,居住到番禺化龙镇观海楼。观海楼是他向往的居所,因为这里曾居住过大儒梁漱溟。
C.熊十力在内战风云过后结束番禺的隐居生活,决定出山。董必武、郭沫若联名发电报邀请他北上,他在回复中表达了回北大任教的心愿。
D.熊十力第一次来广州任职,与他第二次来广州避难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熊十力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突出了熊十力忧国忧民的情怀。
E.链接材料虽然不是写熊十力在番禺的事迹,却让读者对熊十力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更多的了解,表达了相关作者对熊十力的崇敬之情。
(2)熊十力的“怪”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3)为什么说熊十力的生命与中国文化是凝为一体的?请根据材料分析原因。(6分)
(4)材料写了熊十力两次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书法怪。他的书法很特别,看不出是好看还是不好看。(2分)②行事方式怪。一次在宴席上,他把一碟白切鸡拿到自己跟前吃起来,完全不管别人。(2分)受邀参加蒋介石的50岁生日宴会,他不为蒋介石歌功颂德,反而写诗讽刺蒋介石。(2分)
(3)这是因为:①他在隐居番禺期间,不停止学术研究。他与广州社会进行一些学术互动,曾为纪念陈白沙诞辰520年写作论文《陈白沙先生纪念》;完成了《十力语要初续》与《正韩》两部重要著作的编辑和补充写作。②他从番禺出山后选择教书,以阐发中国文化的光辉,担当传播中国文化所应当尽的责任。③“文革”期间,他的精神有些错乱,但他仍心系中国文化之存亡,常常流着泪念叨“中国文化亡了!”(每点2分)
(4)①熊十力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任参谋期间,对自己做了诸多反思,最终选择远离政治,潜心学术。启示:不断反思自身,有助于调整人生航向,成就自我。②熊十力心系中国文化,在“几番反复,几番煎熬”之后做出拒绝台湾邀请而回北大教书的抉择,体现了他的文化担当。启示:对重大事情做抉择,要全面考虑,权衡利弊;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担当的中国人。③熊十力这两次抉择都成功排除了外界的影响,而听从了自己心灵的呼唤。启示:做事情听从心灵的呼唤,能最大限度调动人的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
(答出两点即可,其中,分析材料各2分,启示各2分。要求观点明确,能结合相关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E第二则链接材料还表达了相关作者对熊十力的怜惜之情。B选项强加因果;且“观海楼是他向往的居所”不准确,材料只提到岭南是熊十力所向往的避世修养之地。D熊十力两次来广州并不形成对比,后面的“体现了……突出了……”这些表达效果也理解错误。所以选A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与熊十力的“怪”相关的语段,然后提炼性的进行归类概括。例如,第四段,“他的书法很特别,看不出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如今在观海楼一楼里屋的墙上,还有熊十力亲笔题写的一块匾,写着‘仁宅’,落款‘十力’。”表现出了他的书法怪。以此类推,再从行事方式怪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此题换一种问法就是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熊十力的生命与中国文化凝聚为一体的语段,然后概括出来即可。答题区域在第3段、最后一段、还有相关链接第二段,可从他隐居期间、从番禺出山后选择教书、“文革”期间等时期概括组织答案。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概括出熊十力两次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内容,然后再结合着对这些人生抉择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可从自我反思、全面考虑、责任感、听从心灵的呼呼等角度阐述对自己的人生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