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www.scfaying.com--经典名著】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内容涉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天命思想、道德修养思想等。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要去讨伐颛臾。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的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别人遇到危险你不护持,别人跌倒你不伸手搀扶,那还用你做助手干什么?况且你说的话就是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费城,现在不去占领,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很讨厌不肯说自己贪得无厌,反而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的人。我听说,一个国家不怕少就怕不平均,不怕贫困就怕不安定。因为平均就没有贫穷,社会和谐就不怕稀少,社会安定政权就不会倾覆。能做到这样,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要整顿礼乐,凭借仁德招引他们归附。他们来了就安顿他们。如今仲由和你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愿归附,却又不能招抚他们来;国家要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却要在国内大动干戈。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国内。”

【解读】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主张平均贫富、安定团结内部的政治思想,用修文德的办法招抚远人的外交策略。

【原文】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制定礼乐,决定战争的事情由天子作出决定。天下政治混乱,制定礼乐,决定战争的事情就由诸侯作出决定。自诸侯做出决定,政权传十代很少有不失掉的。若由家族做主,政权传三代很少有不失掉的。天下政治清明,政令不会出自家族大夫手里。天下太平,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

【解读】这一章谈的是孔子对周天子失权,礼崩乐坏,下层贵族逐级僭越、专权的历史进程的不满。

【原文】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孔子说:“鲁国君主失去权力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季氏大夫手里已经四代了,所以鲁国国君子孙也衰微了。”

【解读】孔子谈历史发展的趋势。

【原文】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类,有害的朋友有三类。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与自私的人交朋友,与圆滑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孔子告诉我们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不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原文】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礼乐规范自己为快乐,以称赞他人好处为快乐,以多交贤朋良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骄奢淫逸为快乐,以游荡闲逛为快乐,以吃喝玩乐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解读】孔子告诉我们不是什么快乐都值得追求。

【原文】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孔子说:“在所侍奉的君子面前说话易犯三种过失:没到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这叫急躁。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这就是隐瞒。不看脸色就说话,这就是盲目。”

【说明】关于说话,孔子讲了三条原则:一是掌握时机;二是敢于表达,三是注意对象。这就是适当,也就是中庸。

【原文】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禁戒:少年时,血气没有养成,要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禁戒逞强好斗;等到老年的时候,血气衰退,要禁戒贪得无厌。”

【解读】李泽厚解“戒之在得”,认为老年人戒自我满足,人应该不断奋进,不因年老而停止脚步,也很有道理。佛教《心经》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这里的“色”即指物质世界。孔子所言“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我的理解不单指女色,也指所有的物质诱惑。“血气未定”也是心中尚未生成定力,易被诱惑而改变。《大学》里有“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与孔子所言的“定”大致是一个意思。孔子说过“三十而立”,之所以可立,不单因为“知礼”,也有因定而立的意思。“定”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具有了不移的信仰。

【原文】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领导,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天命,所以不知敬畏,轻视领导嘲笑圣人的话。”

【解读】君子与小人于敬畏之心上的区别。小人无知,无知无畏。

【原文】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掌握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而学习的人,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那是最下等的人。”

【解读】对待学问的态度,在人群中是有差别的。生而知之,我相信这样的人有,就是所谓的天赋,这是遗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形成的能力。学而知之是比较主动的学习,这类人对什么都好奇,都想探究。困而知之虽然遇到问题很被动,但遇到之后还能主动学习,以求问题的解决,这种人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困而不学这类人,即是遇到问题又不愿思考解决的人,这类人很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味道。

【原文】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方面的问题要思考: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清楚明白,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面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有问题要考虑是否向人请教没有,生气发火时要考虑后果会有什么麻烦,得到功名利禄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解读】生活中待人接物,能做到这九思,就会无大过了。九思说得虽然都是生活的细节,但细节决定成败。

【原文】16.11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孔子说:“看到善的方面就像赶不上似的追求,看到不善的方面就像手碰到热水那样躲避。我见过这样的人,我听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来保持自己的志向,按道义做事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说过这话,但没有见到这样的人。”

【解读】两类人都是贤者,一类趋善避恶,一类避恶趋善。前者身处好的环境,后者身处不良环境。做到前者易,做到后者难。何以见善如不及?古人有一个观念,那就是止于至善。啥是至善?不到生命终止就永远不是至善。对善的追求要永不餍足,这是人修养至圣的根本。

【原文】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译文】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老百姓没有什么德行称赞他。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到现在还称道他们。就是这个意思吧。

【解读】能被后世称道的不是财富的多寡,而是道德的高下。

【原文】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孔鲤:“你是否听过老师不一样的教导?”孔鲤说:“没有。他曾独自站立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就没法在人群中交流。’我退下来后就开始学《诗》。有一天,他一个人又站在庭院中,我走过庭院。他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告诉我说,‘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我于是退下来后就学礼。我只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滴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了三点收获。听到了学《诗》,听到了学礼的道理,还知到了君子疏远自己你的儿子不偏私。”

【解读】讲述了《诗》与礼对人生命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孔子的大仁爱之心,不偏私。

【原文】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军称呼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呼她为君夫人,对国外人便称她为寡小君;国外的人也称呼她为君夫人。

【解读】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涉及了正名问题。

延伸阅读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那么你知道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要怎么样写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0字锦集七篇,欢迎品鉴!
2023-10-29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0字范文(精选7篇
2023-10-24
《雀楼》是春花雪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起点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名著《登鹳雀楼》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0-23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摘抄文学经典名著的名言语录(锦集3篇),欢迎品鉴!
2023-10-07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它讲述了东汉末年的三国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00字【八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10-03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名著的精彩段落摘抄汇编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9-08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名著礼记的读后感【汇编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09-08
著书:汉语词汇著书:宋代陆游诗作著书:苏籀诗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经典名著书单范文(精选4篇),欢迎品鉴!
2023-07-15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中必读经典名著【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07-15
读书心得,是在读书后产生的心得与感受,以及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经典名著《骆驼祥子》读后感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6-18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