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年级语文课堂作业本上册的答案_七年级语文课堂朗读能力提升的实践与策略研究(原创教学论文)

【www.scfaying.com--班级管理】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又是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主要方法。教学中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对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和提高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朗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朗读的质量不到位,讲的多,读的少;读中缺乏具体指导;读后忽视必要评价等,造成学生朗读水平较低。那么,如何提高朗读能力,提升朗读质量,笔者认为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合理恰当地加强朗读指导,努力达到新《课标》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语文课堂中,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重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多年语文教学和教研实践,本人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假如不朗读,学生就不能熟悉文章;不朗读,学生就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朗读,学生就难以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意图。一个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七年级的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特别重要。笔者就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和如何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略谈看法。

当今许多学生,往往忽视朗读,认为学语文就是学会写字,读准字音,理解词意,掌握语文知识,听老师讲解等,习惯一切从老师那儿获取,忽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很难从朗读入手汲取养分: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文学修养,陶冶自己性情。其实,语文学习,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经由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相协作的朗读,便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训练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它所获得的信息比听更广泛、更主动、更活泼,也更能激发兴趣,更能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美的感悟与理解。前人都是非常注重诵读的,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早年学习读得“口舌生疮”。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记有寿镜吾先生诵读的情景,把头“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令童年的“我”神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至理名言充分揭示了朗读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加强记忆

朗读时,由于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通过眼、耳、脑、心把文章输送向大脑,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

二、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涵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现的。学生朗读课文,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课文只有经过反复朗读,学生才能读出其中韵味,才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义、韵味、情调,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可见,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朗读时,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句等的品味与揣摩,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文章中去,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

四、朗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最基本的一点。朗读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五、朗读有助于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它们,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具有的音乐美,体会出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而激发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时,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六、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教师不要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变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唤起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景物,同学们沉浸在美感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会使学生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境,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地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诵读时不仅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如:《荷塘月色》诵读时学生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七、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由于受方言和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使用语言往往不规范。教材课文都是精选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学生通过朗读,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优美的语言随口而出,不规范的语言得到改造,学生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朱自清先生也说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因为练习朗读要咬嚼文字的意义,揣摩说话的神气。可见,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因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朗读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会发现,新课改的每篇课文学习目标中基本上有一条: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读正确,打好朗读的基础

所谓读正确就是要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利,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读破词破句,不添字丢字,不读错字,不结巴,不唱读或怪腔怪调。要做到这些需要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且经常反复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正确的朗读,形成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情,从中汲取有益养分,受到感化,情感得到升华。

二、教师做好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情真意切地朗读《化石吟》,使同学们穿越时空,聆听远古的呼唤,产生探索的欲望;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皇帝的新装》,一个荒唐的社会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们对无良的统治阶层顿生厌恶之情;我们抑扬顿挫地朗读《理想》,让同学们萌生“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的豪情壮志……范读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境,激荡在学生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于是我们的学生便又跃跃欲试,想一读为快了。

三、教授学生朗读应有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1、停顿、节奏、重音要准确、合理

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是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句,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朗诵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因其节奏感比较强,抒情色彩比较浓,读出节奏,读好重音,显得尤为关键。以《理想》为例:“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节奏的划分,有的是按章节来划分的,两字一拍;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依内容而定。重音的确定,是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的,朗读时一方面语气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适当的停顿或托音,这样,重音的表达效果更加鲜明。?

朗读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特殊的,如表示安静、轻微等内容时,可读轻声。例如:《安塞腰鼓》一文中:“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它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里就不能读太重,而文中需读重音的则较多,具体的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前两种较常见,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例如:“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因为作者对“安塞腰鼓”无比欣赏,在一次次热烈的鼓声中受到了强烈的情感渲染,所以要重读。

2、语速、语气语调要合适、恰当

语速太快或太慢都不能恰如其分地读出文章的感情。如诗歌、文中的静态的、伤感的场面,朗读时就宜稍慢一些,以便与文中的内容气氛相一致;而那些紧张的场面,快速的动作,激动人心的情节,急切的呼唤,愤怒的谴责,慷慨激昂的誓言等,则应语速快些,制造出相应的气氛。同时要读出语气,读准语调。一般地,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要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当然,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变化。只要能正确把握这些变化,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皇帝的新装》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皇帝的心理和语言的描写:“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在这里我们且不必说轻重的变化,单说高低和快慢的变化,前者声调低,语速慢,因为,它是心理描写,他要思考,他在害怕;后者声调要高,语速稍快,因为它是语言描写,表示他并不怀疑,并不愚蠢。这样一低一高,一慢一快,再加上一些拖音和装饰音的变化,一个表里不一,愚蠢荒唐的皇帝形象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至于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是寓谑其中,无情的揭露与嘲讽。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好了?”升调加上疑问的语气,表示一种询问。“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好了。”平调加上陈述语气,表示一种事实。“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好了!”升调加上感叹的语气,表示了一种羡慕。因此,不同的语气,语调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

3、眼神、手势要形象、得体

眼睛是心灵之窗。我们听报告、看演出,通常都是看着、甚至盯着台上人的眼睛。朗诵者的眼神要配合语言,把丰富的、变化的感情传达给听众。缺乏演出经验的朗诵者往往由于紧张,有的望天、看地;有的盯着一个地方说半天,有的眼光飘忽不定。而有经验的朗诵者,眼神好象电视屏幕,似乎能把具体形象一个接一个展现开来。例如“她正向我送来友谊的目光”,朗诵者的眼神要象真的看见了她一样。这就叫“视像”,能把丰富的感情、鲜明的形象传达给听众。

手势和眼神一起,可以配合语言传达形象,抒发情感。像“我扭头瞪了她一眼”,不能真的把头扭向台后,只需手往肩后一指,眼光顺手势一瞥也就行了。手势的运用要恰到好处,既不要僵板,又不要乱动。

4、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适当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分析、回答,做到读思结合。这样既可以避免形式单一,又有助于其它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还要有爱心和耐心。因为学生在练习朗读时,不一定如你所愿,我们应该多鼓励,多引导,保护他们的朗读兴趣。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当然朗读形式也要求多样,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跳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七年级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很抒情,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再把这段读一读,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学生们在读与评中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当然,评读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因人而宜。

六、及时激励评价,让学生体会朗读的快乐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用发展和欣赏的眼光及时肯定和激励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评价及评判,帮助学生树立能读好的自信心,相信他们会读得更精彩。如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同学们读出表现安塞腰鼓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气势,从而展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在学生们朗读描写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后,我及时给予评价:“呀!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也变成了茂腾腾的后生站在黄土高原上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地捶。”在这种激励语言的评价下学生会更加读得兴趣盎然。

总之,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愿意读,愉快地读。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语文课堂中,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重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多年语文教学和教研实践,本人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假如不朗读,学生就不能熟悉文章;不朗读,学生就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朗读,学生就难以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意图。一个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七年级的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特别重要。笔者就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和如何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略谈看法。

当今许多学生,往往忽视朗读,认为学语文就是学会写字,读准字音,理解词意,掌握语文知识,听老师讲解等,习惯一切从老师那儿获取,忽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很难从朗读入手汲取养分: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文学修养,陶冶自己性情。其实,语文学习,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经由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相协作的朗读,便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训练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它所获得的信息比听更广泛、更主动、更活泼,也更能激发兴趣,更能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美的感悟与理解。前人都是非常注重诵读的,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早年学习读得“口舌生疮”。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记有寿镜吾先生诵读的情景,把头“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令童年的“我”神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至理名言充分揭示了朗读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加强记忆

朗读时,由于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通过眼、耳、脑、心把文章输送向大脑,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

二、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涵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现的。学生朗读课文,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课文只有经过反复朗读,学生才能读出其中韵味,才能够更好地感受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义、韵味、情调,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可见,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朗读时,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句等的品味与揣摩,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文章中去,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

四、朗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最基本的一点。朗读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五、朗读有助于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它们,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具有的音乐美,体会出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而激发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时,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六、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教师不要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变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唤起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景物,同学们沉浸在美感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会使学生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境,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地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诵读时不仅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如:《荷塘月色》诵读时学生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七、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由于受方言和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使用语言往往不规范。教材课文都是精选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学生通过朗读,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优美的语言随口而出,不规范的语言得到改造,学生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朱自清先生也说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因为练习朗读要咬嚼文字的意义,揣摩说话的神气。可见,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因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朗读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会发现,新课改的每篇课文学习目标中基本上有一条: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读正确,打好朗读的基础

所谓读正确就是要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利,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读破词破句,不添字丢字,不读错字,不结巴,不唱读或怪腔怪调。要做到这些需要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且经常反复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正确的朗读,形成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情,从中汲取有益养分,受到感化,情感得到升华。

二、教师做好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情真意切地朗读《化石吟》,使同学们穿越时空,聆听远古的呼唤,产生探索的欲望;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皇帝的新装》,一个荒唐的社会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们对无良的统治阶层顿生厌恶之情;我们抑扬顿挫地朗读《理想》,让同学们萌生“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的豪情壮志……范读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境,激荡在学生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于是我们的学生便又跃跃欲试,想一读为快了。

三、教授学生朗读应有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1、停顿、节奏、重音要准确、合理

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是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句,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朗诵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因其节奏感比较强,抒情色彩比较浓,读出节奏,读好重音,显得尤为关键。以《理想》为例:“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节奏的划分,有的是按章节来划分的,两字一拍;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依内容而定。重音的确定,是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的,朗读时一方面语气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适当的停顿或托音,这样,重音的表达效果更加鲜明。?

朗读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特殊的,如表示安静、轻微等内容时,可读轻声。例如:《安塞腰鼓》一文中:“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它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里就不能读太重,而文中需读重音的则较多,具体的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前两种较常见,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例如:“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因为作者对“安塞腰鼓”无比欣赏,在一次次热烈的鼓声中受到了强烈的情感渲染,所以要重读。

2、语速、语气语调要合适、恰当

语速太快或太慢都不能恰如其分地读出文章的感情。如诗歌、文中的静态的、伤感的场面,朗读时就宜稍慢一些,以便与文中的内容气氛相一致;而那些紧张的场面,快速的动作,激动人心的情节,急切的呼唤,愤怒的谴责,慷慨激昂的誓言等,则应语速快些,制造出相应的气氛。同时要读出语气,读准语调。一般地,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要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当然,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变化。只要能正确把握这些变化,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皇帝的新装》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皇帝的心理和语言的描写:“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在这里我们且不必说轻重的变化,单说高低和快慢的变化,前者声调低,语速慢,因为,它是心理描写,他要思考,他在害怕;后者声调要高,语速稍快,因为它是语言描写,表示他并不怀疑,并不愚蠢。这样一低一高,一慢一快,再加上一些拖音和装饰音的变化,一个表里不一,愚蠢荒唐的皇帝形象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至于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是寓谑其中,无情的揭露与嘲讽。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好了?”升调加上疑问的语气,表示一种询问。“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好了。”平调加上陈述语气,表示一种事实。“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好了!”升调加上感叹的语气,表示了一种羡慕。因此,不同的语气,语调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

3、眼神、手势要形象、得体

眼睛是心灵之窗。我们听报告、看演出,通常都是看着、甚至盯着台上人的眼睛。朗诵者的眼神要配合语言,把丰富的、变化的感情传达给听众。缺乏演出经验的朗诵者往往由于紧张,有的望天、看地;有的盯着一个地方说半天,有的眼光飘忽不定。而有经验的朗诵者,眼神好象电视屏幕,似乎能把具体形象一个接一个展现开来。例如“她正向我送来友谊的目光”,朗诵者的眼神要象真的看见了她一样。这就叫“视像”,能把丰富的感情、鲜明的形象传达给听众。

手势和眼神一起,可以配合语言传达形象,抒发情感。像“我扭头瞪了她一眼”,不能真的把头扭向台后,只需手往肩后一指,眼光顺手势一瞥也就行了。手势的运用要恰到好处,既不要僵板,又不要乱动。

4、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适当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分析、回答,做到读思结合。这样既可以避免形式单一,又有助于其它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还要有爱心和耐心。因为学生在练习朗读时,不一定如你所愿,我们应该多鼓励,多引导,保护他们的朗读兴趣。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当然朗读形式也要求多样,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跳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七年级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很抒情,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再把这段读一读,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学生们在读与评中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当然,评读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因人而宜。

六、及时激励评价,让学生体会朗读的快乐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用发展和欣赏的眼光及时肯定和激励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评价及评判,帮助学生树立能读好的自信心,相信他们会读得更精彩。如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同学们读出表现安塞腰鼓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气势,从而展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在学生们朗读描写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后,我及时给予评价:“呀!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也变成了茂腾腾的后生站在黄土高原上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地捶。”在这种激励语言的评价下学生会更加读得兴趣盎然。

总之,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愿意读,愉快地读。

延伸阅读
班级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原则和要求,采取适当方法,为建构良好的班集体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分享(合集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1-29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他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班级管理经验交流发言稿集合3篇,欢迎品鉴!
2024-01-14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发言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质等来划分,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1-07
发言稿指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交流汇编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2-30
高中时代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我应当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知识来武装自我的头脑,知识是无价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班级管理制度(锦集6篇),欢迎品鉴!
2023-12-30
班级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原则和要求,采取适当方法,为建构良好的班集体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分享(锦集4篇),欢迎品鉴!
2023-12-20
班级是学校内将年级分成部分分别授课的单位(同“班”),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今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称班级管理与育人情况实效范文汇总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2-17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分享发言稿精选四篇,欢迎品鉴!
2023-12-15
记录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ì lù,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班级管理研习记录(合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2-14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目录【十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30